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县区动态>详细内容

陇剧“回娘家”在环县献礼八方游客

  • |
  • |
来源:环县融媒 作者:李文 乔洁 发布时间:2025-10-09 09:00:48
分享到:

乡音袅袅,戏韵悠长。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大型原创陇剧《大河东流》载誉归乡,在陇剧艺术的发源地——环县,连番上演。

0T6A3065.jpg

这部刚从国家级舞台载誉而归的精品剧目,以最地道的乡音乡韵,为“娘家”献上了一场情意深重的艺术盛宴。环县剧院内座无虚席,掌声如潮,本地市民与八方游客共同沉浸在这场融合了历史厚重与艺术灵性的文化盛宴中,感受着黄土地特有的文化魅力。

乡音乡韵润心田

环县剧场内,掌声如潮。《大河东流》的旋律高亢苍凉,舞台上黄河奔涌,筏客子们吼着粗犷的号子,与惊涛骇浪搏击。台下观众凝神屏息,不时因一句熟悉的乡音、一个生动的本土细节而会心颔首。

0T6A2795.jpg

“剧里说的就是咱们这儿的方言,听着真亲!”“背景里的中山桥、羊皮筏子,还有提到的灰豆子、甜胚子,都是咱身边的滋味!”一位带着全家前来观演的本地市民难掩激动。他的话语道出了许多环县观众的心声。

0T6A2783.jpg

对于环县人民而言,这出戏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乡情的共鸣,是文化根脉的唤醒。而对于众多来环游客来说,这场演出则成为他们深入了解环县文化的窗口。一位来自陕西的游客感慨道:“原本是来环县旅游,偶然遇到这场演出,真是意外的收获。不仅戏好看,也让我们更懂环县,更懂甘肃。”演出结束后,不少游客特意去寻找剧中提到的特色小吃,让文化体验从剧场延续到日常生活中。

0T6A2916.jpg

此次《大河东流》“回娘家”演出,恰逢国庆黄金周。这部融合了厚重历史与精湛艺术的剧目,极大地提升了环县双节期间的文化品位。环县文旅局副局长谷昊晟表示:“《大河东流》在节日的演出,不仅丰富了本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我们打造环县文化名片提供了重要助力,成为点亮老区人民与八方游客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彩篇章,让人们在艺术的熏陶中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假期。”

黄河涛声忆峥嵘

在环县的舞台上,《大河东流》所讲述的黄河故事,与台下观众产生着深刻的共鸣。这种共鸣,源于环县人与黄河日益紧密的联系。

0T6A2902.jpg

对于深处黄土高原腹地的环县人而言,黄河曾是一个遥远而神圣的名字。老一辈人常说,我们听说过黄河,但很少亲眼见过。然而,随着近年来扬黄入环工程的推进,黄河水终于流进了这片干涸的土地。一位老人动情地说:“以前只在戏文里听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如今我们环县人也喝上了黄河水,这是几代人的梦想啊!”正是这份来之不易的亲近,让环县观众对剧中黄河题材产生了独特的情感共鸣。

0T6A2879.jpg

《大河东流》以20世纪30年代末的兰州抗战为背景,聚焦黄河筏客子群体,再现了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号召下,驾驭羊皮筏子冲破封锁、运送抗战物资的英勇事迹。这段历史在环县的演出具有特殊意义。环县作为革命老区,不仅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经过地,更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剧中人物高呼“为了前线,为了胜利”时,台下不少老人眼含热泪,他们的父辈也曾在这片热土上为民族解放事业抛洒热血。

0T6A2868.jpg

此次演出前,该剧作为甘肃唯一代表,刚晋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大演出并载誉而归。如今,这份荣光在家乡的舞台上绽放出新的光彩。一名学生看后表示:“通过这场戏,我不仅了解了黄河筏客的故事,更懂得了我们环县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剧中黄河儿女的抗战精神与环县老区的革命传统在此刻交相辉映,让这场演出成为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艺脉相承归本源

《大河东流》环县之行被称为“回娘家”,源于陇剧与这片土地割舍不断的血脉渊源。陇剧,正是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县道情皮影戏”中孕育蜕变而成的新兴剧种。这一渊源在环县的演出中显得尤为真切动人。

0T6A2992.jpg

这种深厚的亲缘关系,在《大河东流》的舞台上得以鲜活展现。那高亢悠扬、一人领唱众人帮腔的“嘛簧”,正是陇剧与环县道情皮影共有的音乐灵魂。在环县的演出中,每当“嘛簧”声起,总能引来台下观众的轻声附和,这种源于皮影戏的独特唱腔,早已深深烙印在当地人的文化记忆里。

0T6A2799.jpg

演员的表演更是将这种渊源展现得淋漓尽致。念白中浸润着的庆阳方言,身段步伐中融入的皮影侧身韵律与陇东秧歌的神韵,都让环县观众倍感亲切。同时,舞美视觉则借鉴了皮影的镂空雕琢之意象,在环县的舞台上构筑起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世界。当地皮影艺人许明堂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能在现代戏台上看到我们皮影的影子,这种感觉太奇妙了,这就是我们环县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0T6A3056.jpg

这次演出远不止是一场普通的巡演。它是一次艺术的寻根之旅,也是一次成果的汇报展演。“《大河东流》的成功,证明了环县道情皮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借此机会,进一步加强传统艺术的保护与创新。”环县非遗中心主任李锋表示:“这朵从环县道情土壤中生长出的艺术之花,必将在母土的滋养下绽放得更加绚烂,如黄河之水,奔流不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