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县区动态>详细内容

民俗文化产业为庆城贫困群众铺就致富路

  • |
  • |
来源:庆城电视台 作者:李云 发布时间:2017-03-10 17:40:00
分享到:

  2015年以来,庆城县按照“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品牌化推广”的思路,多元投入,多方筹资,以企业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扶持开发刺绣、剪纸、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使民俗文化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3月9日,记者在庆城县香包刺绣城采访时看到,今年43岁的吴海萍正和姐姐忙着赶订单,她告诉记者,三年前她和姐姐经营一家服装店,但是生意一直不是很理想,后来听说县上举办了香包刺绣培训班,她就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从此,她便萌生了新的致富念头。
  吴海萍说:“我们两个商量就上了一台电脑绣花机,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个公司,刚开始时,生意也不太好,我们做的基本都是零售。”
  最初吴海萍只是凭借着个人爱好,做点鞋垫、刺绣等民俗文化产品,规模和经济效益非常有限。近两年来,在县民俗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吴海萍公司的规模逐渐扩大,她先后投资30万元成立了庆城县双萍电脑香包刺绣有限公司,所有的产品实行订单制,统一定制、统一销售,她的产品因做工精美,不仅在市县一级畅销,而且还远销青海、山东、陕西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吴海萍说:“给青海也做,最近吴琪有一批大凤灯,我们正在生产,我觉得我们最近这个生意好多了,也做的时间比较长了,比以前卖衣服要好的多,去年净收入大概就是十几万,我和我姐也满足了,也不是很累。”
  民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庆城县广大贫困群众看到了它的经济潜力,为此,县上将文化产业与扶贫攻坚工作相结合,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在产品的定制、销售、培训等环节上为贫困户开展指导,全力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庆春香包绣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贺庆春说:“政府对我也很支持,我也喜欢做这个产业,最后有了自己的公司,目前主要是靠订单销售,零售这一块有点淡化它,叫周边的工人给我做,我一年下来纯  收入可以达到十几万。”
  家住庆城县卅铺镇卅铺村的边蓉霞丈夫去世早,家里生活十分困难,但是她却有一副好的刺绣手艺。于是,在县乡帮联干部的“牵线搭引”下,她来到庆城县庆春香包绣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做零工,2016年收入近2万元,如今她已靠文化产业摘掉了穷帽。
  边蓉霞说:“平时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在这里做点零工,一月挣1000多块钱,做多了拿的多,做少了拿少,一天能做20几件,挣个生活费,比待在家里强。”
  至目前,庆城县共有国家、省、市民间艺术大师148人,刺绣、剪纸、泥塑、雕刻、编织民俗协会6个,从业人员3万人,产品种类达到280多种,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