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有味才有年
以前,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好,就过年来说,简简单单杀只鸡、包顿饺子,都可以过年了,只要临近腊月廿三,人们就开始忙活了,杀猪、炸油饼、做点心......到了大年三十,猪肉就唱“主角”了,排骨、肝子、蹄花、丸子等拼成的全猪宴不算单一,外加一盆炖母鸡,也能让满屋子香味四溢,加上黄酒的香味,孩子的欢笑,远近阵阵爆竹声......
现在,物质生活大大提高了,烟花种类繁多,就连年夜饭都会有人在酒店进行,尽管高档烟酒,饭桌上除了鸡鸭鱼肉,还多了鲍鱼鱼翅,就是感觉少了点东西——“年味”。
谈起过年,一代人有一代人各自的“感觉”:
“过年就是放假,不是同学聚会就是上网打游戏。”“90后”小姑娘李萌说,以前等着过年,就是盼着拿压岁钱,现如今,微信红包更有吸引力。“一秒钟不看微信,好像错过了几个亿呢!”李萌开玩笑地说,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她的手机都没有离开过自己。
“小时候总是盼望着早点过年,可以放鞭炮、穿新衣服、拿压岁钱。”“80”后青年刘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上班,在他看来,现在的年已经没有太多的味道了。“过年已经成为了负担,春运一票难求,发红包攀比,被家里人逼婚......”
“都说没年味了,以前盼过年是盼着白面馒头,盼着杀鸡宰猪,现在每天吃得像过年,穿得像过年,就是没有了年味。”“70后”教师王斌说,“年味”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是心里面的那个盼头,人活着总要有盼头。过年就是总结自己、总结家庭,也好知道自己一年干了什么,没干什么,以后该干什么。
说起过年,作为“60后”的焦新平说,他也是抱孙子的人了,年味越来越淡,如今,过年最多的是“电话拜年”,走亲戚、串门的也少了。越到年底,心里最牵挂的还是电话那头的儿子能不能回家过年,“看看儿子和孙子就很知足了”,焦新平说。
从“60”到“90”,谈起过年,都感觉年味越来越淡,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似乎忘记了过年究竟是为了什么?
今年已经81岁的“30后”老人王学义说,自己小时候家里虽穷,但是过年是最幸福的事情,因为可以吃顿饱饭,当今社会,尤其是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工作是第一位的,他说:“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想法变了,过年就是一家人团圆,就算是一顿饺子,也可以热热闹闹的过年,只要大家在一起,这就是‘年味’。”
“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围坐在桌前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屋内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红灯笼充满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