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描绘社会经济发展蓝图
2016年,正宁县紧盯稳定脱贫奔小康总目标,积极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能、调整新结构、谋求新作为,引领全县经济发展总体向好,各项事业和谐共进,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紧盯稳定脱贫 “目标” 共建全面小康
切实树牢“一号工程”意识,以经济薄弱村和663户2648名未脱贫人口、951名五保人口、3.27万名低保人口为重点,对照38项脱贫验收指标,完善推广分类帮扶、梯级救助、项目交办等经验做法,统筹实施“七个一批”工程,全面完成通村老旧油路维修改造和撤并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任务,搬迁安置贫困群众63户216人;探索创新政策转化、成效评估、奖惩激励等机制制度,着力化解“多因返贫”风险,确保各类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对照39项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找准薄弱环节和发展短板,梳理任务清单,制定推进计划,像抓脱贫攻坚一样逐年逐项持续推进基础改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点任务落实,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强化项目建设 “支撑” 增强发展动力
深入实施“3341”项目建设工程,对接国家、省市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全力争取天然林保护、县城供水改扩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千万元以上重大项目早日落地,争取资金7亿元以上;继续推行棚户区改造、甜罗高速、核桃峪煤矿等52个重大项目“三个一”包抓责任制,全年组织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80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争取汉基集团苹果全产业链、诚通安防照明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落地实施,力争招商引资30亿元以上,优化投资结构,增强发展动力。
突出结构调整 “主线” 推动转型升级
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稳粮、优经、扩饲,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步推进“三权分置”改革,积极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年内新栽苹果2万亩、培育苗林6万亩、栽植烤烟3万亩、发展中药材5万亩、种植瓜菜8万亩、新建规模养殖场26个,着力构建以塬面苹果烤烟为主导、川区菜药苗木为支撑、林缘草畜养殖为牵引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着眼于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全力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和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围绕煤炭行业脱困发展,完成核桃峪煤矿井巷二期工程水仓、变电所、原煤仓等配套设施建设,力促主井地面生产系统、井下三期工程和正宁电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积极推进罗川煤矿前期工作,力争取得国家能源局“路条”,力促原油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扶持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电商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加快黄帝文化博览园桥山厅、勤政园、布衣馆等项目建设,完成罗川古城建设规划并开工建设,促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
走好城乡统筹 “路子” 优化人居环境
坚持县城、小城镇、中心村“三轮驱动”,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编制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依法推进“多规合一”成果运用,引入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燃气、移风沟生态公园、天驰物流园、县城集中供热二期、金鹰大厦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城北人防广场及地下停车场、人防大厦等项目开工建设;用足用好国家信贷政策,完成棚户区改造8个片区、1590户,新建乡镇公租房468套。坚持基础先行,开工建设甜罗高速正宁至榆林子连接线及正艾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加快老旧油路改建和生命防护工程建设,争取实施安全供水、城乡电网改造等项目,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持续推进“再造一个子午岭”、固沟保塬和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三大生态工程”;整合项目资金、统一规划设计、分段分片实施正周路、南罗路沿线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落实民生保障 “责任” 增进人民福祉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办好省、市、县确定的民生实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布局,实施好正宁二中、新体育场(馆)、县城北区小学、幼儿园等教育项目,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快“三馆”、数字影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和多元灵活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贯彻从严从实 “要求” 推动任务落实
切实增强“四个意识”,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全面推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分工负责、分头落实的协作机制,以上率下、垂范在先的推进机制,时间倒排、任务倒逼的责任机制,在全县上下树立“重实干、求实效、看实绩”的鲜明导向,确保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市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