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多轮驱动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庆城县围绕供给侧改革,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园区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激活内力,着力构筑产业转型新格局。
截至2016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5.7亿元,是2011年末的1.5倍,年均增长7.95%;固定资产投资101.6亿元,是2011年末的2.2倍,年均增长1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6亿元,是2011年末的2.9倍,年均增长23.8%;财政收入7.3亿元,是2011年末的1.8倍,年均增长12.5%。
加快转型特色产业大发展
庆城县按照“一区四园、一线八域”发展战略,依托驿马、西川两个工业集中区,加大招引建办力度,众行电动车、恒信达建材等57户企业建成投产,同泰药业、北强铝业等11户企业进入规上行列,长荣机械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居立”防盗门荣获中国驰名商标,“陇东宝源”膨化苹果脆片等4种产品被评为甘肃名牌产品。油气开发稳步推进,原油产量稳定在150万吨左右。建立完善“规下转规上”后备工业库,2016年新增规上企业2户,累计达28户。
五年来,第三产业比重由2011年的13.2%调整到23%。推广应用农业先进技术,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5万吨左右。建成全省首家苹果试验示范站,老果园间伐改造、旱地矮化密植苹果栽植、优质苗木繁育创造了三个“全省第一”。打造万亩以上苗林结合培育示范点13个,为全市树立了典型。草畜、瓜菜基地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效益逐年攀升,特色产业收益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新建、维修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鹅池洞等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10.9亿元。
统筹协调城乡面貌大变样
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明显,“一乡四村”“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驿马、卅铺、高楼、白马等小城镇综合开发不断深入,全县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31%提高到36.5%。
“十二五”以来,庆城县全面实施县城新区开发,收储土地3000多亩,城区面积拓展到8.2平方公里。不断加快老城区提质改造,实施北五里坡、城墙周边、药王洞、南门片区棚户区改造,搬迁安置群众1965户,完成南街仿古改造、南区和北区集中供热等17个市政项目,建成凤城国际、华都园等18个商住小区,拓宽南门宽幅、南北大街等城市道路25条19公里,县城品位大幅提升。
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雷西高速建成通车,新建通村油路(水泥路)、通组沙砾路1051公里。升级改造农网线路1482公里,实施农村水利工程2513处,治理流域面积264平方公里,造林绿化59.4万亩,改造群众住房1.45万户,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改革创新发展活力大释放
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取消、调整、下放、承接行政审批事项110项;建立“三张清单一张网”,建成县级政务服务大厅,进驻服务事项378项,17个乡镇(办事处)成立了政务服务中心,153个行政村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整合卫生计生服务职能,理顺工商质监管理权限,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三证合一”制度,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126户。加快财税金融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结算制度,引进甘肃银行、金城村镇银行入驻运营,组建农投、城投、文旅投等投融资公司,农村产业发展资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稳步推进农村“三权”改革,累计流转土地12.5万亩,新建农村专业合作社438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准入机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农业农村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序推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以人为本民生福祉大改善
扎实开展脱贫攻坚,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力以赴保运转、保民生、保发展,今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1.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14%,全面完成“十二五”农村安全饮水任务,解决14万余人饮水困难。
全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创业就业、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工作走在省市前列。建成标准化学校44所、幼儿园75所,改造薄弱学校181所,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面改善,顺利通过“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达标验收,高考二本进线率连续四年位居全市县区第一。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和行政村通网络工程,电视、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标扩面,参合率达到98%,累计报销医疗费3.2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3%,为3.2万名老年人发放养老金1.2亿元;退休人员养老金年均提高6.5个百分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6%以上。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