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医特色医改新路推动健康西峰建设
西峰区按照“强基固本”的医改工作要求,突出“普惠制、全覆盖、可持续”原则,准确把握中医药“五种资源”战略定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优势作用,积极引进并推广应用“立新七针”疗法和李可古中医诊疗技术,探索走出了一条特色中医基层、促发展、惠民生的医改新路子,有力推动了健康西峰建设。
积极适应“一带一路”。借助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和深化医改的历史机遇,西峰区深度挖掘庆阳独有的中医药、岐黄、香包等本土票赋,从中医药“五种资源”(独特的医疗卫生资源、具有巨大潜力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出发,对外打造“岐黄故里,养生圣地’,品牌,对内开展“绿色医都、健康西峰”创建,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全区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有力推动了中医重要产业协调发展。依托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资源丰富、品质高端的优势,整理和传承岐伯等古代名医的中医药优秀文化,打造形成西峰中医药优秀文化。提高和增强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的特色和品质,建设岐伯圣景特色基地,培育药膳、药菜两用蔬菜、中医药养生旅游、智慧中医等相关产业,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顺利通过中医药示范(先进)县区、全国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示范区命名,为全市中医药工作示范(先进)市的创建工作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深入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药应急和防治重大传染病能力建设。成立西峰区中医学会,发扬传承中医文化和技术,以大力推广应用“立新七针”疗法和李可古中医学术思想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以安全、有效、稳定、廉价的中医药造福群众,进一步把西峰区中医药事业推向新的起点。
深度参与医改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简单、方便、廉价、高效的特色优势,探索出了一条财政负担的起、群众承受得了、社会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深度参与医改之路,在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群众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各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中药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中医药服务。积极争取国家对公立中医类医院新改扩建项目,加强中医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全面加强乡村中医药特色服务机构建设。全区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所乡镇卫生院均建成了中医特色诊室,其中3所社区服务中心和5所乡镇卫生院建有高标准的中医馆。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命名为全省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机构,8所乡镇卫生院全部通过了全市中医特色机构评审命名,1所卫生院被命名为全省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层,1所卫生院建成了全市重点中医专科。市中医院与后官寨卫生院建立了对口帮扶机制,市中医院1名科主任担任卫生院业务院长,支持发展中医特色业务。政府统一为所有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中医适宜技术诊疗箱、TDP神灯、电针治疗仪等基本中医诊疗设备,所有村卫生室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和开展中医适宜技术,81所村卫生室被评审命名为全市中医特色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基本实现村组全覆盖。二是全面加强区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在区医院成立了中医管理科,组建了区级中医药服务指导中心和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发挥中医药人才和资源优势,指导基层中医药工作。区医院中医科成功创建为全市重点中医专科,中医病区开设病床45张,占医院总床位数的10. 7%。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工作,目前共有中医副主任医师6名,中医及中西结合类别执业医师28名,中药药剂人员7名;建立了西医科室与中医科室协作 机制,全面落实中医人员到西医临床科室会诊查房制度和西医科室配备中医师、中医药服务量3个三分之一等重点指标,中医药参与治疗率大幅提升。三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将医疗机构院内中药制剂、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提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加大中药倾斜扶持力度,对新农合定点机构应用中医药的报销比例提高10%,中医适宜技术、地产中药材及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全额报销。对执行中医床位财政补偿,城镇医保、新农合对中医药优惠报销及取消药品加成(不含中药饮片)、控制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等政策。在县级综合医院改革中强化中医药工作,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参与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率达到10 00/。在西医科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每个医务人员至少掌握15项中医适宜技术和6项食疗保健技术。继续实施县级医院100个病种、乡镇卫生院50个病种中西医同病同价新农合定额补偿政策。强化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各级中医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配备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对居民健康状态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和指导,提供冬病夏治、膏方、推拿、贴敷、药浴、熏蒸、药膳、刮疹等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实施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儿童妇女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卫生综合监督等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项目,纳入中医治未病内容。托幼机构继续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试点。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终坚持一手抓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一手抓学科带头人培养的人才工作思路,制定了全区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计划,通过签约引进、学历教育、送培进修、岗 位培训、临床带教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一是加大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全区共招录中医药院校毕业生40名(其中本科巧名),引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名。目前全区共有中医类专业技术人员193名,占总数的2 0%;中医执业医师72名(其中高级职称10名,中级职称27名),占总数的29%。现有全国基层名中医2名、省级名中医1名、市级乡村名中医6名,市级中医世家2个。二是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新路。把提高中医实用疗效作为中医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每年送外进修中医药人员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经过充分考察论证,确定学习引进“李可’,古中医学术和“立新七针”特色疗法两条中医实用人才培养新途径,选派49名中医骨干赴重庆、兰州等地学习培训,并在全区范围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是持续强化中医药人员在职培训。加强在职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全区中医药学历人员在职提高中医学历116人;广泛组织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举办区级培训班4期,参学人员达到400多人(次);积极组织开展中医三级师承教育工作,遴选区级中医师承老师14名,已有28名青年中医师通过师带徒考核毕业;认真实施中医一技之长人员考试和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共纳入管理63名。四是扎实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建成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5所,先后举办培训班30多期,培训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2600多人次,医务人员普遍掌握了15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和6项食疗保健技术,实现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同步提高。在全省中医适宜技术大赛上,西峰区两次获得团体二等奖和多项个人奖。五是高度重视中医药科研学会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中医药科研活动,中医药类科研项目获得市级立项审批24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22项。积极组织开展中医经典心得交流、《黄帝内经》解读等活动,全区中医药学术氛围日益浓厚。
促进健康模式改革。确定了传播健康知识、教会保健技能、开展免费体检、合理分流病人、转变工作重心、改革支付方式、有效利用资源的工作思路。推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建立公共政策健康审查机制,要求政府和部门在制定规范性文件、重大公共政策和实施重大工程前,进行公众健康影响因素审查,有可能造成公众健康危害的,要暂缓出台甚至停止出台;强化疾病调查和预防干预,全面推行“管理机构下基层、疾控机构进医院、健康教育进家庭”,对疾病谱排序靠前,群众看病负担较重的高血压等10多种大病强化疾病中西医预防干预。开展长期巡回体检和个体化健康指导,对易患病人群长期开展巡回体检,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村社成立由乡镇包村干部、村主任和计生专干、村医、队长组成的健康管理小组,根据体检结果,对确需医疗服务的,合理分流到相应机构接受治疗;对暂不需要医疗服务、亚健康和健康人群,长期指导健康生活习惯,降低发病率。完善基层健康服务体系,在区、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加挂健康教育所牌子,对计生专干进行农村20种慢病管理知识轮训,融入基层健康管理服务队伍,形成了区、乡、村三级健康教育和管理机构。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在全区推广普及“村 级三件事”:即建设健康文化墙、组织健康教育沙龙、给农民发放健康保健工具包并培训中医适宜技术和食疗方法,在全区推广中医“节气方’,引用活动。发动医务人员和卫生计生行政干部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广泛宣传健康知识,编印发放《中医适宜技术手册》《地产中医药协定处方集》《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医养生资料,着力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积极推行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努力使群众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把有限的医疗资源和资金让给切实需要医疗救治的病人,有效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在城区东湖公园、和谐广场、周祖广场分别建立了3处健康文化主题公园(广场),设置大型宣传牌6面,宣传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和健康素养知识,设置草坪提示牌160面,宣传健康素养、中医养生、控烟、慢病保健、合理膳食知识,同时在园区内开辟健康步道,通过步行计数标识、健康促进知识等内容,鼓励群众加强运动、科学健身,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升群众健康素养。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