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机制 搭平台 聚要素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
今年以来,庆阳市紧扣“甘肃省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战略定位,以“强科技”行动为牵引,通过机制创新、平台筑基、研产融合、金融赋能、人才驱动,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一、机制创新激活力,疏通转化“中梗阻”
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实施办法(试行)》《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优化成果引进转化奖励机制,明确成果转化收益比例,11项科技成果转让收益34.8万元(陇东学院8项3.8万,市农科院3项31万),分配个人或团队24.74万元。支持人才离岗创业、兼职创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容错机制等举措,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有效激发了创新主体活力,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24年我市创新主体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12项,获奖数量创历史之最。
二、战略平台强支撑,打造转化“强引擎”
积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入高质量科技成果助力产业发展。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肉羊育种(庆阳)实验基地在庆落地,开展基因编辑、筛选与克隆,培育高繁、高产、高效的生产性能肉羊新种质,全面提升肉羊产业生产效率;鹏城国家实验室将庆阳作为全国八大枢纽节点算力监测调度试验基地,打造全国算力资源监测与调度“庆阳标杆”,甘肃算力资源监测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南京紫金山实验室以庆阳为核心,构建“东输”长三角、珠三角等16个东部城市,“西联”青海、新疆等6个西部城市及覆盖甘肃省内14个地(州)市的横跨东西、纵贯南北、通达全国算力网络大通道,建立低抖动、低时延的传输安全网络体系;积极引入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在庆阳建立新型煤化工联合创新研发中心,打造国内领先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储备科技型中小企业215户、省级创新型企业28户、高新技术企业23户。
三、研产融合强链接,畅通转化“快车道”
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产业项目绩效中增设转化指标,倒逼研发创新项目聚焦成果落地。落实《关中平原城市群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依托西安、咸阳等地优势资源开展人才培养,征集发布城市群科技成果,鼓励企业积极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在区域间转移转化。截至6月底,全市16家科创主体与省内外57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签署产学研协议67项,合作金额1875万元;24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实施成果转化项目29项、400万元,实现产业化6项、新增经济效益213万元。
四、科技金融赋动能,破解融资“老大难”
持续做好科技金融“文章”,联合市人行、发改、工信等部门建立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双向沟通机制,印发《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支持庆阳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联合市人行举办科技企业金融专场对接会,双方签订《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布“科创贷”“惠知贷”等专属产品3款,促成银企授信签约10项6950万元。定期征集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名单,及时向金融机构推送,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年均增速50%以上,7家银行机构累计为12个项目发放贷款39.2亿元,金额全省第一。至6月末,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9.5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61.74个百分点,助力东数西算园区成为全国八大枢纽节点中增量最大、增速最快、智算占比最高的数据中心集群。
五、人才智库注活水,筑牢产业“硬支撑”
全市实质对接院士专家139位(“两院”院士88位,其他专家学者51位),其中数字经济领域56位、能源化工领域24位、低空经济领域15位、其他领域44位,目前已有47位院士专家开展实质性工作,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智库支撑。扎实推进“小切口大突破”实事计划,在全市涉农科研事业单位新增技术经纪人专岗19名,全部取得中级能力培训证书,今年31名在岗技术经纪人促成技术转让9项,成交60.95万元,开展推广、咨询、培训等技术服务75次。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