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镇原:“村”味儿文化点“靓”群众美好生活
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19日电 (徐子航)盛夏时节,清风拂面,在庆阳市镇原县庙渠镇慕塬村,绿柳环抱的凉亭附近渐渐热闹起来。群众吃过晚饭后聚在一起,或健身锻炼,或纳凉聊天……而最热闹的群体,当属正在为慕塬村民俗文化艺术节紧张排练的农民“艺术家”们,这些在“村口”举办的文化活动和乡土文化爱好者,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生活“靓”点。
近年来,镇原县聚焦“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任务,通过整合资源、示范先行、全面推进等方式,创新载体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体育事业,探索开展“村戏”“村晚”“村BA”等文体活动,“村”之一字,已经成为镇原文化工作最红最潮的关键字。

“村戏”聚拢人气
一笑一颦一回眸,唱念做打一甩袖!日前,镇原县艺隆演艺公司在全县各乡镇开展了“戏曲进乡村”巡回演出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戏曲文化“大餐”。
“真是太开心了,把舞台搭到村里,把快乐送进村里,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表演。”南川乡原芦村村民老张说。
今年以来,镇原县依托春节、端午节等重要节庆日,先后开展“梨园闹春”春节戏曲展演、民俗文化艺术周秦腔展演、香包节镇原专场演出等大型传统戏曲演出活动20多场次,在各乡镇和屯字聚德小镇开展戏曲惠民演出120多场次,其中传统剧目《双官诰》《下河东》《玉堂春》和秦腔折子戏《花园卖水》《看女》等节目深受群众喜爱,真正将文化惠民演出送到了“神经末梢”。
文化下乡赋新韵,戏曲惠民长精神。为了让戏曲古韵绽放光辉,镇原县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优势,指导演出团体不断提高演出节目的水平和质量,编创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以“三下乡”活动、民俗文化艺术节、乡镇物资交流会为契机,持续深入全县各乡镇村组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惠民演出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切实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
每年,镇原戏曲演出逾200场次,乡村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藏在了一出出充满烟火气的“村戏”里。

“村晚”汇聚人心
“神奇的五指塬,勤劳的手掌心里有你最美的笑脸,梦里梦外唤着,唤着我的平泉……”今年春节,在平泉镇高原妈妈民俗文化产业基地,伴随着悠扬的歌声,一场“村晚”演出拉开帷幕。
演出现场,台上精彩连连,台下掌声不断。登台演出的都是十里八村的当地百姓,他们吹拉弹唱,拿出自己的“看家绝活”,秀出土味十足的“十八般武艺”,与台下的观众一起分享快乐。整场演出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广大群众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节目基本上都是镇村干部和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讲的是身边事,演的是身边人,唱的是心里话,充满了‘烟火’气和‘地方’情,把奋发进取的精气神都寄托在了歌舞里,展现在了行动上,让人看了以后更加充满了力量。”平泉镇南徐村党支部书记杨智勇说道。
群众“村晚”载乡情、乡村文化添活力。近年来,平泉镇、城关镇丰台村、庙渠镇慕塬村等村镇相继举办“村晚”,作为新春佳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道文化“盛宴”,多角度、多层面展示了镇原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艺“搭台”、请群众“登台”的形式,接地气、聚人气,让文艺持续活跃在“田间地头”,让“我能上村晚”成为基层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潮流。

“村体”凝聚人力
一场“村BA”篮球赛,气氛能有多火热?只要比赛开打,篮球场总会人山人海,座无虚席……
近年来,镇原县平泉、庙渠、新集等乡镇纷纷举办“村BA”篮球赛,球场上人人都可参与的“村BA”,投射出乡村体育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机联系,映照出一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镇原路径”。
精准的三分、激烈的对抗、精彩的中场休息表演……虽然被冠以“村BA”之名,比赛的参与度和观赏性却一点也不低。“赛事办在家门口,群众就是最大的明星。”镇原县全民健身中心副主任高永权说,“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才能保持体育的活力、动力和生命力。”
“乡村文体活动活跃起来之后,不仅当地的很多年轻人回来了,地方经济也活起来了。”镇原县文旅局党组成员、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专职副队长慕旺世说,“近期我们还在筹备乡村山地跑等一系列文体活动,希望能通过开展这些‘村体’活动,唤醒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本地青年的乡愁记忆,涵育农民群众的家乡情怀,凝聚起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合力。”
不管是“村戏”“村晚”还是“村体”,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折射出的是农民群众日益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现的是乡村文化全面振兴新图景。
如今,在镇原县的各个村镇,不断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正与乡村旅游、休闲产业共同绘出最大“同心圆”,转动起反映美丽乡村景美、人美、生活美的“万花筒”,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劲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