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镇:抵制高额彩礼为爱“减负” 倡导文明婚俗浸润“民心”
近年来,永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宣传引导工作,以“文明家庭”创建为抓手,把“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高额彩礼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通过依法依规“治”、关键少数“带”、宣传教育“引”等方式,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更加浓厚,乡村振兴新动能得到有效激发。
一、提高认识、建强组织,依法依规“治”。为加强全镇文明婚俗工作,我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及时印发了《永和镇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实施方案》,确定治理目标,细化工作任务,突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规范管理红白理事会等重点工作,全镇9个村均把抵制高额彩礼、喜事新办、弘扬孝道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镇、村、组、户”四级党员联保制度主动作用,促进移风易俗有关工作及内容具体化。同时,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监督和奖惩机制,注重运用舆论和道德力量促进村规民约有效实施。各村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审视自身,自觉做到坚持抵制高额彩礼、杜绝攀比风气,村红白理事会常态化教育引导村民抵制高额彩礼,确保持续推动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全面铺开。
二、典型引领、率先垂范,关键少数“带”。一是突出以身作则。以村“两委”干部为表率,要求在抵制高额彩礼,推动移风易俗上率先垂范,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同时,将推进移风易俗作为监督重点,聚焦高额彩礼等重点问题,紧盯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以点带面成风化俗,让新风正气不断充盈。二是开展选树活动。以“文明家庭”争创为载体,深化开展“乡村光荣榜”“星级文明户”典型选树等推荐评选活动,在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置“光荣榜”,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先进典型谈事迹、谈感受,推动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教育感染的说服力;把治理陋习与转变观念结合起来,通过制度保障、实践养成、日常管理等多种方式,让群众既改变行为,又提升认识,以清风正气有效抵制歪风邪气。三是推介先进典型。征集筛选全镇抵制高额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典型案例10余个,指导各村认真学习典型案例的经验、做法。其中,上南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战平,全程参与了村一约四会的制定和组织管理,在自家孩子谈婚论嫁时,双方家庭达成一致用低彩礼为爱减负,女方只象征性地收取6000块钱彩礼。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表率,做文明婚嫁的倡导者、宣传者和践行者。并邀请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相关人员参与婚礼仪式的筹备,主动报备婚礼规格、彩礼数额,婚礼仪式质朴而温馨,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赞誉。此外,他更是做好“农村媒人”,继续发挥媒人正面宣传引导作用,利用各种机会场合,向村民们鼓励支持移风易俗,整治高额彩礼。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到移风易俗的行列中来,上南村的高额彩礼现象得到了明显的遏制,村民们开始注重婚姻的质量和家庭的幸福,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和金钱,他的事例在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树立健康婚嫁观念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让移风易俗的时代新风深入百姓心中。
三、找准症结、突破难点,宣传教育“引”。一是媒体宣传。围绕抵制高额彩礼推进移风易俗,综合运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宣传栏、LED电子显示屏等传统阵地,通过悬挂横幅、设置公益广告牌、开辟移风易俗专栏等多种宣传渠道渲染氛围,营造声势。一年来,在重点村和中心村设置抵制高额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宣传栏10余面,沿街增设传统道德宣传画、悬挂抵制高额彩礼宣传标语横幅30余面,发放《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倡议书5000余份。二是群众宣教。一方面,充分发挥“五老”“新乡贤”等人员在治理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推动移风易俗中的宣传劝导和教育监督作用,利用农村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等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宣传阵地,组织开展“微宣讲”活动,分享对文明婚俗的看法和建议,激发群众支持移风易俗的思想共鸣。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镇司法所结合每月普法进村(社区)活动,解读相关法律法规,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解决在婚俗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逐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把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作为党员活动日的重要内容,围绕“高额彩礼”为主题组织开展“文明家风大家谈”“喜迎二十大清风润万家”移风易俗宣讲进乡村等系列活动10余场次。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对婚嫁彩礼标准等内容进行宣传,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潜移默化改变广大群众的观念。三是文明实践。依托各村“红白喜事理事会”“乡贤理事会”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团体,围绕婚事新办等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农村高额彩礼歪风得到了全面遏制。同时,聚焦传统节日,全镇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我们的节日”等文化主题活动20余场,组织开展各类宣讲对谈活动,大力营造婚庆喜事新办的舆论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村群众中广泛树立,邻里和睦、乡风文明蔚然成风,群众参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