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环县: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新格局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19 11:25:00 浏览次数:

 

  乡村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系着群众幸福指数。环县坚持党建为引领,创新乡村治理新路径,从积分制的施行到推进和谐邻里关系,从网格服务到各种最美的评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勾勒出一幅“路洁、景美、人和”的新气象。

  “小积分”提升乡村治理“大效能”

  “你总共有100分积分,能兑换洗衣液、拖把、抹布等日用品”。近日,洪德镇赵洼村村民赵德孝一大早就来到了村上积分超市,负责人查看了台账后告诉他。去年以来,赵德孝积极参与村上打扫卫生、道路清洁,修整树畦等,积累了不少积分。

  “针对村民自治程度低,积极性不高,村上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将群众参与村级公益事业,村级治理,移风易俗等方面纳入积分项目,建立正负面清单,按照积分清单进行兑换。目前兑换了210户,4000多件物品,价值近万元。”洪德镇赵洼村副主任王林源说,通过这种积分兑换实物的方式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主动性,年度累计积分还将作为“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比优选的依据。

  赵洼村有9个村民小组433户1970人,支部现有党员42名。在党员带动下,村上深入推进“强乡富村”农村党建融合行动,通过布设农家书屋,新建公共浴室、爱心理发屋等,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

  近年来,洪德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聚力自治抓民风,在全镇落实“一约一榜一评选”工作机制,指导各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建立乡村治理“红黑榜”,采取“镇评村、村评户”的方式,每月评比曝光,坚持细化标准,表彰先进,激励后进。

  “我们在每个村都建立了积分超市和爱心理发屋,开发爱心理发员公益性岗位19个,通过建立各种激励和服务机制,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维护环境卫生、带头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乡风文明新风尚。”洪德镇党委副书记李艺说。

  集体经济保障乡村治理水平

  经济是发展的动力源泉,集体经济更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有效保障。

  芦家湾乡庙儿掌村利用村集体资金发展集体经济,整合村集体积累闲置资金48万元,建造小杂粮加工厂,按照“保底+分红”方式,盘活了村集体结余的“死钱”,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也为部分不方便外出务工的群众提供就近就地就业机会。

  环县虎洞镇张家湾村推行“党支部+产业+合作社”的“村社合一”产业发展模式,着力解决集体穷、群众散、产业衰等现实问题。村党支部着眼做大做强草羊产业,推行草羊业发展“三化模式”,领办了4个种、养合作社,吸纳带动了156农户发展湖羊产业,带动全村羊只存栏达到了12000只,羊产业年收入750万元,养殖户人均增收10500元。

  为延长产业链,村上还配套建成了草粉厂和全混合日粮乡村振兴工厂,年收贮青干草3000吨,带动周边600户农户种植紫花苜蓿、大燕麦等优质粮饲草料,年增收360万元,户均纯收入增加6000元,带动村集体年分红15万元。

  据了解,环县深入实施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研究制定《环县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在大力推广曲子镇西沟、虎洞镇张湾村社合一、村企联合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探索推行“资产盘活、资源开发、产业带动、实体创收、劳务服务、抱团发展、股份参与、文旅融合”8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逐步破解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单一问题,实现了村村有扶持项目,有灵活渠道,有稳定收入。

  ​

  “三治”融合 构建多元治理格局

  冬日和暖的阳光下,经常可见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边晒太阳,边商议村庄治理和产业发展。

  位于合道镇东南部的陶洼子村,面积大、耕地多,是一个有着8个村民小组,512户2045人的大村,邻里间因一些芝麻蒜皮的事情,不免磕磕碰碰。为更好解决邻里间的矛盾纠纷,走访入户时,村支书马顺龙时常会邀请村上的党员和事佬、村贤参与其中。

  “我们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纽带作用,经常进村入户,跟村民聊天增进感情,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在召开各类会议时,干部群众一起谈村务、话发展,群众从不支持到主动参与,凝聚推动乡村治理合力。”陶洼子村村支书马顺龙说。

  合道镇在抓党建促乡村治理上先行先试,成立党员“和事佬”工作室,乡村治理不断提质增效。“围绕党建融合‘平安建设’,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依靠和发动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现了党建与乡村治理融合互促、双向提升。”合道镇党建办主任方亮亮说。

  2023年以来,环县在坚持党建引领基础上,着力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协调发展,采取“群众问、干部答,群众讲、干部听”的方式,反映问题、听取呼声,宣传政策、解决问题,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治理乡村,实现村民自治。建立健全乡村治理常态化管理机制,指导全县251个行政村制定村规民约,组建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各种群众组织,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公共事务管理。完善落实“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民主议事决策制度,丰富拓展村务公开内容,有效调动了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村民自治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推进。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