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太平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3年,镇原县太平镇把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镇。
坚持规划先行“绘蓝图”。突出规划引领,根据村庄地理风貌、区位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特色,因村施策,以宜居宜业和美太平为发展定位,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布局,先后召开座谈会、讨论会、评审会13场次,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科学编制“三园三区三线”发展规划(三园:农耕文化传承、红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传习三个文化示范园;三区:优质苹果生产、白羽肉鸡养殖、文旅融合发展三个现代产业示范区;三线:镇北路、S318线、太新路三条生态宜居示范线。),分类确定建设模式,切实做到“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亮点”。
培育特色产业“促增收”。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出发点,以群众增收致富为落脚点,种植粮油9.01万亩,建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小麦育种、马铃薯种植3个千亩示范点,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白羽肉鸡养殖示范区,境内13个养殖场全部投产运营,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动能。加快苹果全产业链建设,建成居立苹果分拣冷藏车间,形成“4+3”联农带农机制,持续提升“一村一品”示范效应。培育“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建成柳咀村、老庄村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产业园,真正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发展庭院经济,盘活闲置庭院资源,探索“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发展思路,打造小果园、小菜园等120处,带动群众稳定增收。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通过资产盘活、资金运营、集体资源参股、项目利益联结、拓展服务创收、文旅融合等方式,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实现村均收入达到17.41万元。
抓实乡村建设“惠民生”。按照农村“八改”工程要求,从农民急需、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入手,以“改善人居环境、改美农村风貌”为目标,自下而上科学编制项目清单,列出优先序,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完成枣林、老庄2个示范村创建,打造微景观4处,建成村文化广场2处;新修排水渠2000米、村组道路6条15.8公里,天燃气进户450户,农房抗震改造和安全质量提升42户;铺设自来水管道3.3公里;完成入户路硬化680户,户厕改造440户,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打造太新路、S318线、镇北路三条生态宜居示范线,完成示范村风貌提升8公里,拆除危旧房屋、残垣断壁556处,清理“三堆”2500处,河道65.35公里,村容村貌整体净化美化。以“保护、增绿、提质、增效”为主线,实施“一村万树”工程,完成造林点植树468亩,空地补植3万棵,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提升治理效能“聚民心”。不断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实践,创新推广党员红色积分、群众道德积分的乡村治理机制,建立“正向加分、反向减分”评分体系,开展积分兑换活动106场次,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增强群众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法治宣传与教育引导并重,推进诉调对接,推动法律法规潜移默化为公序良俗的法治文化,组建“小春说事室”、“老陈调解室”,成功调处化解矛盾纠纷32起,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和传统文化资源的德教作用,探索建立党建引领移风易俗“136”机制,倡导丧事简办、婚事新办、喜事不办;积极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美丽庭院示范户等先进典型112人,弘扬美德新风和德育文化;建成崇文尚礼文化广场、非遗传习所,传承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探索老庄村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打造智慧平台促进基层治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机融合。
和美乡村既是发展所需,更是群众所盼。下一步,太平镇将以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不断朝着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继续前行。
来源:太平镇党政综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