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六个紧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西峰区“六个紧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以来,西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抢抓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紧扣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奋斗目标,突出“产业引领、基础先行、文化为魂、生态打底、城乡融合”的工作思路,突出“六个紧扣”,抓点带面、稳妥推进,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1紧扣规划定位,明确发展目标
一是着眼科学谋划促发展
为全区100个行政村统一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振兴整体规划。严格按照《甘肃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围绕乡村振兴要求和农民群众发展意愿,注重村庄差异性定位,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科学编制发展类村庄规划84个(2021年18个、2022年21个、2023年45个),其中其中集聚提升类57个、城郊融合类23个、特色保护类4个。
二是着眼特色示范强引领
坚持以“三线三区”为重点,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主题,依托各村资源,因地制宜,抓好2镇(显胜乡、肖金镇2个省市示范乡镇)5线(西合、庆西、肖显、202、西镇5条公路沿线风貌)22个村(毛寺村、李岭村、鄢旗坳村等22个示范村)示范建设,探索建立“十型”(文化旅游型、观光农业型、田园综合型、产业带动型、智慧数字型、党建引领型、农旅融合型、生态康养型、城郊集聚型、治理文明型)乡村建设新模式。实施引企兴村、靠商活村、人才强村、生态美村、文化惠村“五项措施”,把示范村打造成样板村。
三是着眼目标任务做细化
制定印发《西峰区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西峰区2023年乡村建设行动任务清单》《西峰区2023年乡村建设工作要点》,编制完成2023年省级、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方案,高标准推进2023年新建8个省、市级示范村创建任务。
2紧扣基础设施,补齐短板弱项
及时精准摸排弱项短板,巩固提升乡村基础建设水平。
一是围绕路更畅
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农村公路联网工程,推动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改造实施力度,打造普惠高效农村公路网,提高群众通行质量。2023年,实施自然村组通硬化路5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6公里。
二是围绕水更清
统筹新建改建和提质改造,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组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排查整治等行动,组织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排查整治等行动,投资1712万元实施农村生产生活及产业供水工程6处。敷设供水管线59.77km,新建闸阀井199座。“三线三区”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
三是围绕房更固
以“两拆两建”为突破口,印发《关于在全区开展农房“两拆两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的意见》,严格农宅风貌管控。实行“三统一”(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集中居住、统一面积高度)管理,规范提升农房建设品质和水平,投资200万元,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93户。
3紧扣环境整治,扮靓村容村貌
持续推进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亮化行动,塑造“颜值”与“气质”双提升的乡土特色风貌。
聚焦灯更亮
投资49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2000盏。
聚焦山更绿
投资1440万元,实施重点风貌线绿化提升等项目。
聚焦天更蓝
形成了“户分类、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县(区)处理”的模式。肖金镇圣元环保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拉运生活垃圾4.9万吨,日均拉运量272.2吨。投资560万元实施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新建垃圾收集站点13处。
聚焦景更美
严格技术标准,推进户厕改造,累计完成户厕改造5756户。发动群众参与村容村貌治理14500多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6900余吨,村内沟渠126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315吨,拆除乱打乱建、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等56处,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411处。
4紧扣产业培育,推进强村富民
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促进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
强化政策支持出实招
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西峰新模式。先后出台“一意见、两办法、两细则”(《西峰区关于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格局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西峰区2023年农业主导产业补助办法》《西峰区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发展贷款贴息办法》《西峰区帮扶项目联农带农实施细则(试行)》《西峰区庭院经济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文件,投资衔接补助资金产业发展方面12187.77万元,占已安排资金63.97%。
强化主导产业求突破
围绕“保粮、扩畜、提果、增菜、养菌”工作重点,突出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持续扩大畜禽养殖规模,推进苹果产业提质改造,加快设施蔬菜、食用菌生产,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彭原鄢旗坳1.12万头生猪育肥基地投产满产,正大集团30万头生猪屠宰及食品加工厂投产运行,设置优鲜旗舰店1处、食品专卖店2处,建成芮岭2400头种猪繁育基地、齐楼(二期)1.12万头生猪育肥基地、正大饲料加工厂3处,生猪产业实现“繁育产加销”全链条、一体化发展。
强化科技培训促提升
坚持把科技培训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主抓手,积极与甘肃省农科院、陇东学院等科研院校(所)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推广和栽培技术集成等基础性研究领域加强技术合作。邀请西北“樱桃王”蔡宇良教授,调研指导西峰樱桃产业发展,对樱桃种植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实地指导培训。根据农时季节,按照农民意愿深入乡村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10期627人。组织乡镇、部门业务专干先后赴陕西杨凌、浙江安吉、甘肃陇南、张掖、天水、成县、平凉等地,参加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与发展、乡村建设等业务培训10场次,参训200多人次。
5紧扣乡村治理,打造和美乡村
秉持建设与治理并重的工作理念,在深化“一约四会”等行之有效的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五治”融合,着力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善治之路。
突出政治优先
探索“党建+”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制定《全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五年规划》《西峰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推行“党建+产业”模式和乡镇党员干部“1+1”、致富能人“1+2”帮带机制,建立联农带户机制示范点30多处。
突出自治优势
以冉李村“一院一堂”为样板,进一步提升村级爱心互助院运营水平,补助25万元在什社乡贺塬村新建爱心互助院1处,已建成爱心公益互助院6处(温泉镇巨塬村、显胜乡冉李村、肖金镇小寨村、董志镇寺里田村、后官寨孔塬村、彭原镇卢子渠村)。发挥“小积分”“大作用”,投资“巾帼家美积分超市”23家,引导全区妇女积极参与“赚”“兑”积分活动,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突出德治示范
制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村规民约规定23条,建立村规民约“红黑榜”公示和“评分体系”跟踪问效机制,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的道德教育与惩戒,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社会治理中的“小宪法”作用,引导村民自觉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突出法治约束
以“乡贤情”为纽带,将乡贤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衔接。在温泉镇巨塬村成立“四老”调解室,广泛收集民情、民意、民愿,用老百姓的“法儿”,平老百姓的“事儿”,有效化解邻里纠纷和信访积案。后官寨镇围绕乡村振兴设立法治课堂,定期为群众讲法律、讲政策、讲经验,培训农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
突出智治效能
整合数字乡村、雪亮工程、村务公开、政府服务等数据模块融合大数据平台,构建“联动式”智慧乡村智管系统,实现行政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政府服务代办点“三个”全覆盖。以智慧党建、应急指挥、便民服务等作为发力点,建成数字乡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21个行政村安装摄像头近500个,提升乡村治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6紧扣关爱服务,情系困难群体
按照“区级统筹、乡镇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帮扶原则,建立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县级领导干部包抓工作制度,保持帮扶关系总体稳定。
紧盯兜底强保障
全区各类救助政策累计确认社会救助对象10867户35869人,发放救助金12495.16万元。共摸排出留守老人337人、留守妇女147人、留守儿童409人、特困群众458人。
紧盯教育抓帮扶
争取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专项资金1643万元,实施校舍建设类16个单体,为18所学校购置锅炉、课桌椅等5类设备;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508万元,实施新建改扩建园舍14个单体,幼儿教玩具及食堂设备购置3类,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项目1个;截至目前共落实资助资金642.9万元,受助学生12088人次。
紧盯健康优服务
建成村级卫生室112个,配备合格村医153名,慢病签约救治管理1580人,家庭医生签约5392户21264人。全区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100%。累计倾斜保障农村低收入人口住院医疗费用8510人次4362.27万元、门诊慢特病16332人次842.77万元,政策范围内总报销比例平均达到88.93%。
撰稿:肖鉴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