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西峰区乡村振兴局:“四项措施”打好惠民组合拳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29 11:19:00 浏览次数:

 

  西峰区乡村振兴局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作为推进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四项措施”,用心用情用力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助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不断推动主题教育抓实见效。

  筑牢防止返贫监测“安全线”

  自全省“一键报贫”系统启动以来,组织动员各级帮扶干部、乡村干部入户张贴申报明白纸、系统二维码5余万份,通过“干部排查、部门预警、农户申报”,对全区所有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实施动态监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发出预警、纳入监测。累计核查农户申报信息251户,新识别监测对象20户80人,实现监测对象应纳尽纳。对140户503名监测对象逐一落实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精准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统筹用好产业、人才、教育、医疗等帮扶政策。

  产业发展鼓起农民“钱袋子”

  紧盯“两个高于”目标任务,坚持责任落实不松劲、政策支持不打折、资金投入不减少、帮扶力量不削弱,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制定出台《西峰区农业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措施》《西峰区鼓励引导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实施方案》,聚焦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大力培育发展生猪、果品、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投入用于农业产业发展衔接补助资金9104.64万元,安排实施农业产业发展项目42个。目前,正大30万头生猪屠宰及食品加工厂已建成投产,彭原鄢旗坳1.12万头观光育肥场满负荷生产。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1381个,推广运用入股分红、就近务工、土地流转、带动发展等方式,有效发挥了联农带农机制作用。采取“庭院经济+”模式,使庭院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的链条连接起来,拓展庭院经济增值增效空间,累计发展示范户571户,发放庭院经济补助资金110万元。

  暖心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感”

  深入推进关爱服务行动,紧扣“积小微功、凝大关爱、聚强合力、促大振兴”这一主题,以解决“一老一少”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点,立足区情实际,建成互助幸福院、爱心互助学堂7处,突出实用便利、贴近需求的导向,提供餐饮娱乐、健康理疗、学习辅导等差异化服务,有效解决了留守老人“五无”(有钱无人养老、失能无法养老、空巢无力养老、五保无能养老、变故无心养老)养老困境、留守儿童“五缺”(照料缺位、情感缺失、家庭缺爱、生活缺管、教育缺乏)问题,实现了“五盼”(吃有味、身无疾、无人嫌、聊有伴、乐有所)愿望。目前,全区“一院一堂”已登记服务老人200多人,留守儿童42人。

  驻村帮扶情系百姓“暖民心”

  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抓乡村、部门单位到村帮扶、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驻村帮扶制度,轮换调整驻村帮扶干部27名。结合工作实际,探索推行“十个一”(制定一个计划、记录一本日志、发放一本汇编、开展一轮培训、帮办一件实事、采写一篇信息、举办一次比武、实践一个主题、落实一次抽查、组织一次考核)工作法,组织开展“七帮七促”行动,安排135个帮扶单位、3593名帮扶干部结对帮扶5180户脱贫户、140户监测户,累计帮助群众解决各类问题700余件,不断提升驻村帮扶工作水平,推动全区驻村帮扶工作取得新成效。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