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西峰区:做活“变”字文章 赋能乡村振兴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02 20:45:00 浏览次数:

  西峰区:做活“变”字文章 赋能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西峰区紧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统筹抓促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各项工作,走出了一条农村嬗变之路。

  “要我建”变“我要建”

  金秋时节的西峰乡村,青山远黛,斜阳如画。田间生机勃勃、院内干净明亮、路人怡然自得,一幅村净、景美、业兴、人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在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过程中,西峰区充分尊重群众发展建设意愿,以“空间优化布局美、生态宜居环境美、乡土特色风貌美、业兴民富生活美、人文和谐风尚美、改革引领发展美”为目标,统筹规划编制乡村建设。从“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建设主题出发,部署推进乡村建设,截至目前,共完成发展类村庄规划编制78个。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大力倡导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参与、支持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自觉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等看”为“主动干”。

   

   

  “脏乱差”变“美亮净”

  村道洁净如新,村落整齐排开,两旁的树木绿树成荫,房前屋后环境整洁,文化广场、健身设施错落有致……昔日垃圾堆积、坑洼积水的“脏乱差”现象已难觅踪迹,在阳光的照耀下村庄显得格外美丽。西峰区按照“产业引领、基础先行、文化为魂、生态打底、城乡融合”的思路,坚持从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入手,深入推进乡村建设“1315”示范工程和农房“两拆两建”建设工程,持续推进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亮化行动,加强农村住宅风貌管控,以东绕城和西合一级公路项目征拆集中安置点为示范,逐步推进农村房屋风貌在一定区域内相对统一,塑造“颜值”与“气质”双提升的乡土特色风貌,着力打造毛寺村、李岭村等一批“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实力乡村、美丽乡村、文明乡村、善治乡村、幸福乡村、活力乡村。

   

   

  “单面型”变“双面型”

  按照“保粮、扩畜、提果、增菜、养菌”的工作思路,西峰区深挖农业资源禀赋潜力,探索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以“强龙头、扩规模、创品牌、带农户”的发展思路,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扩大种养规模,全力推动循环农业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芮岭2400头种猪繁育场、鄢旗坳1.12万头生态观光生猪育肥场、正大30万头生猪屠宰及食品加工厂建成投产,正大优鲜店开业运营,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3处。在积极发展产业的同时,西峰区还注重乡村治理建设,打造精神文明建设坚强阵地,全区共建成农村爱心互助院暨爱心互助学堂(一院一堂)7处。在李岭村探索多元议事协商主体,商议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和村里的大小事务,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为各个示范村制定了文明村规民约,强化规则意识、弘扬公序良俗,引导广大村民诚实做人、守信做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不仅有“面子”,更有了“里子”都有了。

   

   

  “一处美”变“一片美”

  2023年,西峰区争取财政衔接补助资金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和全面乡村振兴1.9亿元,对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优化提升。探索建立“十型”(文化旅游型、观光农业型、田园综合型、产业带动型、智慧数字型、党建引领型、农旅融合型、生态康养型、城郊集聚型、治理文明型)乡村建设新模式。实施引企兴村、靠商活村、人才强村、生态美村、文化惠村“五项措施”,把示范村打造成样板村,推动美丽乡村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从“一时美”迈向“一世美”。同时,加快乡村建设与开放发展相融合,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人走进农村、了解农村、向往农村。

   

   

  撰稿:张莞佩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