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以“五联双报到”活动创新城市社区服务新模式
党建联盟进社区 五联共建聚合力——环县以“五联双报到”活动创新城市社区服务新模式
今年以来,环县创新服务模式,将县城107个党组织组建成为16个党建联盟,每个党建联盟结对一个城市社区,党建联盟的党员干部结对该社区的困难居民,开展组织联建、事务联商、资源联享、服务联心、治理联抓的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五联双报到”活动,以此架起机关和党员干部服务社区居民的“连心桥”。
推动组织联建变“社区独唱”为“部门合唱”
为了让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参与到服务社区居民中来,环县委组织部和县委直属机关工委牵头,16个党建联盟分别结对社区,党建联盟的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与困难居民结成对子,开展各种帮办实事活动。
环县县委机关党建联盟走进育才路社区开展了困难群众慰问活动;环县政法系统党建联盟组织8个党支部在兴隆路社区举办了大学生集体“升学礼”暨捐资助学活动;环县政府机关党建联盟深入光明路社区开展健康义诊和安全排查活动……
党建联盟与社区结对共建后,联盟牵头单位与结对社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通过联合开展活动、互相观摩学习、交流分享经验等方式,每季度联合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丰富组织生活形式,拓宽党员交流渠道,促进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进一步提升机关单位和社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目前,环县优化设置社区网格139个,58名在职党员兼任网格员,参与社区网格治理,实现了机关党建与社区党建协同、驻区单位与网格治理联动。
创新治理模式变“单兵作战”为“协同共治”
在环县,经常可以看到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忙碌的身影,有的穿梭大街小巷访民情解民忧,有的深入企业园区送政策送服务,有的身穿红马甲用行动诠释志愿服务精神。在创新城市基层治理过程中,环县推进党建联盟与社区“协同共治”,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有了协同共治的平台,环县建立起辖区内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实行“居民点单社区派送、联盟订单党员认领”的服务模式,社区党组织根据居民服务需求,定期向结对联盟推送,机关党建联盟统筹供需资源,拟定服务对象和服务事项,在职党员结合自身专长特长、主动认领岗位,深入小区和居民家中,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今年“五联双报到”工作开展以来,环县各党建联盟先后开展了供气、供水、供暖安全排查,送电影、送戏曲、送摄影、送书画,法律知识宣讲、劳动技能培训、困难学生教育资助等各类活动,采取“一对一”“多对一”方式,与孤寡、弱残、患病等困难群体结对,通过上门送医、上门理发、提供衣物清洗、代买生活用品等服务,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提升服务效能变“有心无力”为“统筹发力”
“以前社区力量单薄,大多工作人员的精力耗费在具体业务工作上,一些服务群众的具体事成了‘纸上谈兵’。”环县环城镇光明路社区党支部书记邓婕说。党建联盟单位与社区结对后,社区既是“主阵地”,又是“传输带”,联盟单位入驻,党员干部与群众结对,与群众见面的机会多了,服务群众的具体事项也多了,群众对社区更加满意了。
党建联盟进社区以来,环县16个党建联盟牵头单位与共建社区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沟通协商、互促共建工作机制,每年至少召开1次工作协调会议,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共上联合党课、共过主题党日活动。推行“八小时内在岗履职,八小时外奉献社区”的服务机制,党建联盟成员单位组织在职党员,充分利用下班、周末等时间深入社区开展“亮身份、树形象、当先锋”志愿服务活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思想,心贴心共解难题。
完善自上而下的跟踪问效机制和自下而上的问题反馈机制,推动工作力量向社区下沉、职权资源向社区下放,实现了从“条块分割、封闭运行”到“纵向同轴、横向同心”的转变,有效解决了一批老旧管网改造、生活垃圾处理、随意私搭乱建等群众的闹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将城市管理工作触角延伸到每一条背街小巷。
“五联双报到”工作开展以来,环县16个党建联盟与16个社区党组织召开工作协调会36场(次),开展结对共建活动75场(次),建立纠纷调解、政策宣传、法律援助、环境整治等服务队38个,开展政策宣传23场(次),调节矛盾纠纷18件,结对帮扶孤寡、弱残等困难群众192人,帮办实事7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