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西峰区“五加”模式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18 16:15:00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西峰区把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坚持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积极探索“庭院+”模式,将“小庭院”打造成为“大产业”,让方寸之地变成增收之所,释放了农村发展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庭院经济+生态养殖

  后官寨镇赵咀村村民孙琪,他是村里的贫困户,通过勤劳苦干,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从贫困户逆袭成致富“领头羊”。早年间,孙琪在外跑运输,由于运输行业垫资大、收入少、不安全,他便回村在自家门口开始发展养殖业,每年的羊存栏量都在200只左右,年出栏近100只,成为村里有名的庭院经济养殖大户,他还成立了盛草园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贫困群众入股,教授养殖经验,带动他们发展养殖业。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孙琪流转60多亩土地,利用羊粪种植玉米,解决饲草问题。他还栽种了十多亩桃树、杏树、核桃树,实现了种养循环。通过种养结合,合作社年收入超过10万元,并给入股农户分红3万多元。

  庭院经济+非遗传承

  围绕着刺绣这一传统技艺,我区诞生了一批像白淑方这样的致富带头人,作为省级民间艺术家、市级非遗传承带头人,今年57岁的她,将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通过自己的一点一滴的努力,成立了庆阳淑方香包刺绣有限公司,采用“公司+科研+基地+妇女”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民俗文化产品300余种,年生产能力40多万件,有绣娘300余名。“刺绣,让农村妇女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照顾老人、子女等农村‘三留守’问题顺势化解。妇女们在刺绣协作中,结下深厚情谊,更彰显了乡村文明新气象。”一位正在刺绣的绣娘说。

  庭院经济+农家乐

  “农家土鸡、活络面、特色菜……”57岁的农家乐主人冯小红忙着给游客准备午餐。她介绍,把自家的老宅小院改成了“农家乐”,7个餐饮包厢日常基本客流不断。节假日时间,没有提前预订来了都没有包厢。一年忙下来,有12多万元的纯收入。冯小红的老宅位居毛寺村毛寺组,随着毛寺村4A级景区的成功创建,整个村子焕发勃勃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畅游。一直在外打拼多年的冯小红回乡创业,把自家的老宅打造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家乐,旧房改造成餐厅,让游客在逛古街、观美景的同时享受美食。

  庭院经济+手工作坊

  董志镇寺里田村郭东自然村郭凤福的坑院老宅子,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占地四亩左右、坑院为四合院造型,崖院每壁有四孔窑洞,除巷道外,共有窑洞十三孔。剪纸传承人郭凤福、王爱珍将两种非遗融为一体,以庆阳窑洞剪纸为命题,建立了一座民间博览馆,成为别具特色且赋深厚文化底蕴、淳朴乡韵的文化园地,全方位展示庆阳剪纸的丰富和不同个人风格,并突显窑洞特色,同时,带动了周边心灵手巧的广大剪纸爱好者,凭借着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近期举办的十八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大展身手。据统计,今年开展剪纸展览、红色图片展、文艺节目、书画交流、陕西西北大学院校学生参观学习交流等文化活动,以及平时的观赏客共计200多人次。

  庭院经济+樱桃种植

  显胜乡冉李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的模式,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庭院”创建,让村庄更整洁,让环境更美丽,让群众更幸福。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把农户房前屋后的“方寸地”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园”,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冉李村成立以党组织书记为组长,樱桃产业发展联盟技术人员、村组干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协调推进全村庭院经济发展工作。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及樱桃栽植技术人员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将群众房前屋后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促进庭院经济工作落实落地。截至目前,冉李村超过40户村民参与樱桃产业庭院经济发展,栽植樱桃树400多棵。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引领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多渠道帮助群众致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绽放“致富花”,截至目前,全共发放庭院经济补助资金100万元,示范户571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