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西峰区“六项措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20 22:19:00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西峰区坚持把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中心任务来抓,着力通过稳岗就业、发展产业、金融信贷、庭院经济、惠农政策、联农带农“六项措施”,努力把帮扶政策衔接好,把衔接措施落实好,持续稳定增加脱贫人口收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稳岗就业“赚”收入 

  紧盯就业帮扶政策落实,通过劳务输转、就业工厂带动、开发公益岗等措施,稳岗就业帮扶助推脱贫人口增收。强化劳务输出,“点对点”输送1167名务工人员返岗就业,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8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8.19亿元。持续发挥好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促进脱贫劳动力、留守妇女群体就业的示范作用,累计认定乡村就业工厂(帮扶车间)4家,吸纳就业445人,其中脱贫人口75人,申请吸纳奖补资金3万元,为600名跨省务工脱贫劳动力申请一次性交通补助资金36万元。开发乡村公益岗637个,发放岗位补贴376.37万元。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人口和弱劳力人口,完成40名乡村寄递物流收发员培训上岗工作,多途径开发就业岗位,多渠道增加务工收入。

  二、发展产业“增”收入 

  聚焦“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培育,大力培育发展生猪、果品、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鄢旗坳1.12万头生猪观光育肥基地和正大食品加工厂投产运行,全区生猪出栏达到7.28万头。“董陈”“温什”两个万亩核心区实施老旧园改造1万亩,全区果园栽植面积达13万亩。建成占地面积达5200亩现代生态农业大樱桃产业园26个,其中“林颖37°”大樱桃被中国樱商大会评为“中国樱桃产业榜样一百品牌”。依托“一园两川”发展设施和露地种植,建成千亩设施蔬菜基地2个,百亩设施蔬菜示范点5个,确定百亩露地蔬菜示范点10 处。大力培育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2处,全区食用菌产量达690万棒。创建注册了“黑老锅”自家品牌商标,申请“甘味”品牌4个,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让农民跟着产业致富。

  三、金融投入“贷”收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金融支持。西峰区率先打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局面,依托瑞信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和“稳健、诚信、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签订银政合作协议,着力以金融撬动乡村振兴。瑞信银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找准信贷支农点位,面向全区城乡居民发行集金融服务与非金融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卡”。截止8月底,已办理“乡村振兴”主题卡4629张,授信金额45027万元,授信使用额度22273万元。建立农村金融工作室(瑞信驿站)79家,累计办理业务25090笔,联系开立银行卡2857张,推荐发放贷款421笔。构建“综合金融不出镇、基础金融不出村”服务体系,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空白。

  四、庭院经济“添”收入 

  坚持把庭院经济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安排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200万元用于发展庭院经济,用真金白银保障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一村一品、一乡一品”,按照“项目到户、扶持到人、一村多样”的要求,采取“庭院经济+”模式,使庭院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的链条连接起来,拓展庭院经济增值增效空间。什社乡新庄村春野原家庭农场采取“家庭农场+基地+农户”和“企业帮带、互利共赢”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养殖肉兔100户,年肉兔出栏可达1000多只,户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庆阳新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互联网+”数字化智慧农业,带动周边20户群众利用现有林地,养殖特色鸡苗20000羽,户均收入4万元左右,实现“美了”农户院落“鼓了”群众口袋。

  五、惠农政策“补”收入 

  惠农政策作为政府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倾斜和优惠,给农业发展增强了后劲,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西峰区启动惠农补贴资金全面清查行动,继续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户厕改造补助、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租地造林补助、农村低保、农村散居孤儿补贴、农村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农村特困供养金等资金核查发放工作,确保惠农政策和补贴资金足额发放到户到人。累计发放1-8月份各类惠农补助资金1.24亿元。同时,落实好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等政策,保障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转移性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六、联农带农“稳”收入

  联农带农的落脚点就是实现强农富农,西峰区不断健全完善带农机制,通过开拓联农带农方式、增强联农带农能力等导向,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推行“党建+产业”模式和乡镇党员干部“1+1”、致富能人“1+2”帮带机制,建立推广联农带户机制示范点30多处,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1381个。以“一园两川”为示范在全区范围种植露地和设施瓜菜6.8万亩,支持彭原黑木耳菌种选育基地和司官寨食用菌基地扩规增效,上半年完成农业一产增加值2.44亿元。推广运用入股分红、就近务工、土地流转、带动发展等方式,密切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已脱贫村和脱贫户实现产业分红0.24亿元,带动农户长效受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