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镇:“五个突出”抓实抓细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工作
走进正宁县山河镇董庄村,透过村口石牌坊放眼望去,一条笔直、平坦、干净的水泥路直通坳心。公路两旁,村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与一排排两层独院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交相辉映。沿村道继续前进,青砖灰瓦的防护矮墙、富有特色的农耕文化、色彩斑斓的草木花卉、光彩夺目的墙体画幅、寓教于乐的竹林广场、倾心打造的儿童乐园、古香古色的香包长廊以及绵延不断的沟边护栏,与秋季绿油油的庄稼、瓜果、蔬菜大田融为一体,整个村庄到处呈现出幸福、欢乐、吉祥的景象。
今年以来,山河镇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聚力“规划定位、产业壮大、文化铸魂、生态打底、党建引领、治理有效、城乡融合”七个关键,坚持把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发挥优势补短板,突出特色重实效,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董庄村乡村振兴示范村。
一、突出因地制宜,村庄规划编制先行。山河镇利用“准备之冬”行动,立足董庄资源禀赋,瞄准县城居民休闲“后花园”定位,在充分尊重乡土风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围绕将董庄村打造成为“一带(农耕文化风情带)三区(城乡居民健身休闲区、传统手工艺体验区、绿色循环农业示范区)”目标,多次实地规划设计,编制完成集文化、休闲、娱乐、生态为一体的示范村建设规划,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突出模式创新,推动产业提速换挡。紧扣“一企(陇原兴盛生猪繁育场)一社(董庄香包产业合作社)三基地(高原夏菜种植基地、紫苏种籽试验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产业定位,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方式,招引陕西谷物有限公司种植高原夏菜500亩,衔接甘肃农科院种植紫苏种籽试验田80亩。依托陇源兴盛牧业、蔬菜种植大户,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蔬菜、生猪产业120户以上,灵活务工200余人,解决就业岗位15个。以七巧、聪梅等香包刺绣公司为依托,成立董庄村香包产业合作社,打造集香包传承、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香包培训基地,实现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加群众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突出环境整治,探索长效管护机制。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最强引擎,探索推行项目带动建+群众捐资建+义务投劳建“三建”模式,深入推进“四清、三化、两拆、一优”行动,硬化路面4165平方米,硬化房前屋后5965平方米,新修水渠850米,公共区域植绿2923.85平方米,安装安防设施1510米、文化宣传景观灯25盏,平整土坎4495.6立方米,打造农耕文化风景带1条、香包文化长廊1处,新建湿地公园1处、群众文娱广场3处,栽树5991株,乡村面貌快速按下“美颜键”。
四、突出党建引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网格化”管理,以人促户、以户促点、以点带面,激发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引导178名群众自主捐款32万元,137户群众自行拆危拆旧1100平方米、残垣340米、平整土坎480平方米,23名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实现政府项目资金支持、乡贤能人助力乡村建设、群众义务投工投劳、项目质量群众全程监督,改变了“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形成了“政、企、群”三方合力推进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五、突出督导跟进,推动工作高效开展。镇党政主要领导不定期深入示范村实地跟进指导,对发现的问题,现场反馈、现场纠正。对照创建工作清单,工作指标完成进度,实施协调会、观摩会和推进会“三个会”的定期调度推进机制,稳步推进示范村创建。同时,逐步落实配套资金,全力支持推进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工作,确保全面实现高标准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效率推进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工作。经过施工企业、镇村组干部群众120多天的艰苦奋战,提前30多天基本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受到了群众的一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