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群众的“活字典”——环县毛井镇山西掌村村干部杨晓勇25年记写55本笔记服务群众的故事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对于48岁的环县毛井镇山西掌村副支书杨晓勇来说,生命痕迹的点点滴滴都白纸黑字,落在了纸上。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25年如一日,秉持“今日事今日毕”态度,将全村347户1257人的大小事情及感想体会都一笔一划记在本子上。整整55本笔记,摞起来厚厚一沓,记录了一位普通村干部的成长历程,也见证着他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深情。
村官的笔记情结
1975年出生的杨晓勇今年不到50岁,刻满岁月痕迹的黑红脸庞上,透着西北汉子特有的憨厚,寒暄握手时,一双大手粗糙而有力。
由于家庭条件一般,初中毕业后,杨晓勇便回家务农。识文断字加上为人厚道,1998年,他被村民推选担任道林子组村民小组长。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定决心做笔记,刚开始不知道从何写起,写些啥?就简单记一些流水账,比如早晨、中午和下午各做了什么事?经常前言不搭后语。”杨晓勇说,为尽快提高业务能力,一有机会,他就向邻村干部和乡上领导请教,慢慢的,边学习,边摸索,就记得越来越清楚详细了。
随手翻开杨晓勇桌上的笔记本,俨然一部部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活字典”。村上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惠农补贴发放、危房改造、饮水工程改造登记得一清二楚,签字按手印每道程序规范有序;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收缴票据粘贴到位;会议记录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尽管由于时间关系,有些内容已泛黄模糊,有的纸张被揉得皱巴巴,但每本笔记里,都承载着群众生活的安危冷暖,生产的困难,也记录着他的初心和过往。
杨晓勇介绍,自从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多年坚持下来,不仅帮他合理规划了时间,厘清了工作方向和目标,也让他更加清楚自己每天在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还需完成那些任务,赢回了很多宝贵时间。
做群众贴心人
2008年,杨晓勇开始担任山西掌村文书,笔记内容更加丰富了,还加入了自己对一些重要事情的看法。
哪一位群众有需求?哪一个家庭有困难?这些琐碎而零散的事就像一份无声的责任书,时时提醒他,催促他,切莫拖延懈怠,要尽快落实。
“工作了25年,当了13年文书,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放在心上,要为民做主,为民服务。”杨晓勇的服务群众故事,不是口号,而是记录在本子上,落实在行动中。
他说,首先必须要了解群众,对每家每户群众的生活冷暖、生产困难都要非常熟悉。这样,服务时才能对症下药,确保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比如一些惠农资金,那时候都由村干部来收,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就需要群众现场签字压手印。还有一些惠农政策,比如说民房保险,玉米保险等,每户交着几块钱,一旦遇到房屋坍塌,遭遇灾害等,就要清楚知道哪家交了,哪家没交,所以就得把工作做实做细,不管遇到啥事,只要翻开笔记,大小事情就一目了然。
一般情况下,他白天忙着处理村上杂七杂八的事,晚上9点以后,在灯下开始记笔记,从不隔夜,那些年,他从未在12点前睡过觉。遇到工作任务重时,凌晨一两点才能记完,一天能写完一个中性笔芯。2013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过程中,他在村办公室熬了40多天,白天黑夜两头忙,双眼严重充血,最终把175户贫困户的底子摸清楚了。
2021年,村上换届,杨晓勇又担任起了山西掌村委会副主任,他更忙了。他经常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既然拿了共产党的钱,干着这份工作,就要全心全意去完成。忙完公家的事,咱再去顾自家的”。
借钱助人走上致富路
说起杨晓勇,58岁的山西掌村村民袁世良表示,“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位恩人。”
“说实话,没有他的帮扶,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路咋走,就没有今天相对稳定的生活。”
10年前,正当袁世良陷入困境时,是杨晓勇伸手拉了他一把。袁世良妻子不幸因病去世后,留下3个娃娃。大儿子是残疾人,另外一儿一女在镇上上小学。他仅靠种几十亩地养活一家人,每年收入几千块钱,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每隔三五天,他不得不把残疾儿子放家里,去镇上给两个上学的儿女送吃喝。杨晓勇知悉情况后,建议他干脆搬到镇上租房伺候娃娃上学,还帮他找下了一份收购废旧用品的活。
干了几年后,杨晓勇又主动借一万元钱给他,扶持他建废品收购站。袁世良说,自从建了废品收购站,他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后来,为表示感谢,他还专门拿了2千块钱给杨晓勇,但杨晓勇婉言拒绝。现在他年收入至少3万多元,还买了一辆废品专用车。
“姑娘已出嫁,小儿子今年也考上了大学,大儿子跟着我收购废品,日子越过越好了,这一切都是杨晓勇的功劳。”袁世良感慨地说。
是村官也是“羊倌”
山西掌村位于毛井镇西部,总面积51平方公里,村上经济来源主要靠劳务输出和传统种植、养殖业农业为主,收入单一,几年前,村集体经济几乎空白。
为拓宽增收渠道,帮助群众增收的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3月,该村以村社合一模式带头养殖黑山羊,杨晓勇是合作社的直接负责人,变身一名“羊倌”。
每天天刚亮,杨晓勇就匆匆起床,拿两个馒头,开着皮卡车出门了。在羊场里,他不仅是管理员,也经常充当饲养员,饲喂、助产,时时观察记录每一只羊的成长变化,并把羊只的生长、患病治疗、体重等情况记录在笔记本上。一直到晚上7点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和家人吃顿简单的晚餐。
他说,自己弟兄两人,哥哥在外地工作,家中老人就靠他一人照顾。前些年当文书时,父母身体尚好,在家种地、养羊,也干一些零碎的活儿。妻子在镇上边打工,边供孩子上学,周末了,他抽空回去干上两天农活。如今,两位老人年纪大了,都患有老年病,他担心老人不能按时吃药,就每天晚上回去,给老人把药分好包好,这样,第二天他才能安心忙手头事。对于这样几头奔忙的生活,他憨笑着表示,“不觉得多苦,已经习惯了。”
心中有力量,笔下有深情。一心装着全村百姓的杨晓勇,把自己的苦累置身一边,依然步履不停,奔忙在百姓致富路上,他把老百姓的事一笔一划记在了笔记本上,也记在了山西掌村的大地上,更写进了群众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