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聚移风易俗之力 夯乡村治理之基
近年来,华池县坚持理论铸魂和文化培根同向发力,着力组织实施农村培根铸魂工程,突出以学铸魂、以德润心、以文化人、以知促行,以抵制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为着力点,从制度、教育、监督等方面继续探索常态长效的措施和途径,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让文明新风吹遍华池每个角落。
“创新机制”维民权
积极探索村级管理新机制,不断完善村级协商民主议事“一约五会三榜两站”治理机制(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扶贫扶智积分榜、道德评议“红黑榜”、帮教转化“进步榜”,双扶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积分制”+“红黑榜”+“积分超市”正向激励机制(建立道德评议红黑榜,对于各方面表现优秀的村民晒出红榜正向激励,在“积分超市”,可以通过正积分免费兑换等值物品作为奖励),规范议事规则,实行“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村上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三治融合”发展,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出台《华池县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和《华池县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考核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对婚嫁彩礼、礼金、宴席、烟酒等作出量化“限高”(彩礼不得超过8万元;酒席不得超过20桌,每桌不得高于300元;用烟每桌不得超过2盒,每盒不得超过10元;用酒每桌不超过2瓶,每瓶不得超过50元的相关规定),让治理有章可循,让群众有据可依。
“村规民约”立民义
督促指导111个行政村5个社区,通过召开村(居)民大会,对《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进行再讨论再修订,编制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三字经”“村规民约方言顺口溜”,着力打造“看得见、有标杆、记得住、能管用”的村规民约,切实强化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从宣传家风家训到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促进邻里和睦,从拒绝黄赌毒到崇尚科学、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等内容,都被纳入村规民约,真正让村规民约成为农民群众履行自身义务的标尺;将村规民约的实施和文明家庭、五星级农户、道德模范等评比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模范遵守村规民约的群众真正发挥正能量作用。
“理论宣讲”启民智
坚持把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作为推进移风易俗的着力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文明新风正能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宣传栏、公众号、群众微信群等形式,深入广泛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印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移风易俗倡议书》《移风易俗管理办法》等宣传资料2万多份,组织广大乡村干部、驻村干部、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庭院,工厂车间、广场社区进行发放,开展“我学、我讲、我践行”移风易俗宣讲活动53场(次),打造移风易俗宣讲“六大课堂”(网上课堂、手机课堂、空中课堂、广场课堂、田间课堂、板凳课堂),举办“家风家教”主题宣讲128场(次),用群众身边行动教育干部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抵制高价彩礼,树立文明新风。
“集体婚礼”破民俗
进一步推动婚俗改革,倡导婚事新办、婚事简办,树立文明节俭婚庆新风。16对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了 “弘扬五四精神 践行移风易俗”首届红色集体婚礼,以实际行动破除陈规陋习,抵制高价彩礼,践行勤俭节约,推动移风易俗。婚礼通过集体参观巧儿旧居、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南梁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洗礼,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在文正公园栽植“同心林”, 为美满的爱情留下永恒的见证;骑车环游、集体宣誓、互换信物、结发礼、颁发结婚证和纪念牌等传统形式,简单隆重,喜庆温馨,传承发扬优秀传统婚俗文化,坚决反对恶俗婚闹。
“文明实践”淳民风
努力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载体,突出做好“强、活、优、引”(强组织建好一张网、活资源构筑大矩阵、优服务打造靓品牌、引方向树立新风尚)四篇文章,不断在健全组织体系、统筹整合资源、做优服务项目、推动移风易俗等方面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凝聚强大精神动力。累计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处、实践所15处、实践站116处、实践点22处。建立了志愿服务总队统筹协调,18支志愿服务队指导培育,116支志愿服务队和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的“总队+支队+N”的志愿服务模式,举办文明实践品牌活动34场(次)。聚焦“讲、树、帮、乐、移”重点任务,开展形式多样、受惠于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200余场(次),让“文明实践在华池”成为激发全县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的有力载体。
“文化熏陶”育民心
坚持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百姓舞台”受众面广、参与人数多和群众易于接受的优势,组织创作南梁说唱《红女女回南梁》《新时代新农民》,小品《天价彩礼》;布贴画《娶亲图》《婚俗变迁》;剪纸《马锡武断案》《婚嫁图》等文艺作品20部。充分挖掘各村历史辙迹和文化底蕴,建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村史馆23个,记录时代变迁、留住乡愁记忆、鞭策教育后人。创新利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万家”“千台大戏送农村”、戏曲“六进”等文化惠民演出和文化服务活动演出238场(次),受众群众5.8人(次)。编排“喜迎二十大”百姓大舞台系列节目,开展巡演,累计演出75场(次),引导广大群众说唱新时代、表演新风尚、创造新生活,让群众在参与活动中提升文明素养、增强文化自信、获得精神滋养。
“乡贤楷模”弘民誉
广泛开展选树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活动,先后涌现出(邱军)、杜克宽、赵元瑞等各级各类先进典型70名。积极吸纳村情熟、威望高、能力强的“五老”新乡贤担任自治组织理事,加强宣传劝导和教育监督,及时介入并制止索要高价彩礼的行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争做新风尚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关键少数”作用,组织党员干部带头签订《婚丧喜庆事宜新办简办承诺书》1.5万余份,探索推出了《告知书》办法措施,在主家举办红白喜事当日张贴宴席标准《告知书》,让亲戚朋友明白这是县乡村推行移风易俗的要求,并非主家“抠门”,既抓住了移风易俗的“里子”,也顾全了农民群众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