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宁县:推动移风易俗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01 13:22:00 浏览次数:

  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政齐抓、群众主体,上下联动、社会协同,破除陈规陋习,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文明新风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抓培育、明导向,用“新思想”代替“老观念”。紧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条主线”,广泛开展倡树文明新风宣传宣讲,持续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移风易俗打牢思想根基;制定出台具体指导意见,规定城乡迎亲车辆不超过6辆,招待宾客宴席不超过20桌,城乡宾客随礼分别不得高于100元、50元,婚嫁彩礼不超过6万元从制度层面提供遵循。坚持线上、线下同向发力,传统、新兴媒体同步推进,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工作重要论述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组织开展联谊大会集体婚礼志愿服务法治宣传科普宣教医疗服务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群众成为移风易俗的践行者。

  树典型、作表率,用“新风尚”破除“老传统”。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抓住党员干部、公职人员等这些关键群体,严格落实《关于规范干部职工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实施办法》和党员干部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把移风易俗教育纳入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五百”工程举办100场“先进典型”命名表彰活动,评选树立100名“脱贫致富”先进典型、100名“移风易俗”先进典型、100名“孝老爱亲”先进典型,开展100场“道德讲堂”),评选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和道德模范,引导群众不断提升文明素养。发挥优良家风的传承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教育活动,教育群众感恩党的领导、感激党的好政策感念党的温暖勤劳致富尊老敬贤勤俭忠孝清廉守信的传统家训渗透到群众的生活习惯中以好家风带动好民风。

  补短板、促融合,用“新家园”取代“老面貌”。与美丽家园建设相结合,突“五美”目标(产业美、人居美、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深入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全力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大行动和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建设村级公益性墓地和集中安葬区,推动移风易俗,创建文明。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村史馆、乡贤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舞台”等为平台,组织文化社团、演艺乐队等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文艺演出、拍摄微电影等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乡贤文化,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达到以文化人、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机制、强保障,用“新规定改变“老规矩”。完善责任落实机制,把推动移风易俗作为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县委加强战略谋划,扛牢主体责任;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统筹协调;乡镇发挥属地管理主体作用,全面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村级党组织履行宣传教育、报备审批和监督落实等职能,构建信息互通、上下联动的责任体系。强化制度约束机制,发挥“一约四会三团”作用,把大操大办、拦截婚车、聚众赌博等不正之风写入村规民约,让移风易俗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严格督查考核机制,把移风易俗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对群众反响和意见较大的,及时约谈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推动移风易俗制度规定落地见效。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