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西峰区“五重工作法”助推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16 17:36:00 浏览次数: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进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西峰区围绕大局、聚焦重点,以“三抓三促”为契机,坚持“责任不松动、力度不减弱、政策不断档、标准不下降”,紧盯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稳步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

  一是动态监测,返贫、致贫“双重防”

  持续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制定出台了《西峰区防止规模性返贫风险隐患工作预案》,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建立健全发现和响应机制,常态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好“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落实行业帮扶责任,形成部门协同联动,推动工作向细延伸、向实覆盖,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目前,共有监测对象122户436人,根据风险类型,分类施策,制定了产业就业、健康、教育等帮扶措施,坚决做到“动态清零”。

  二是深化帮扶,产业、就业“双重帮”

  扎实开展“两业”帮扶,实现“双增”目标,针对产业、就业制定专项行动方案,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模式,引导能人创业,招引龙头企业带动,建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模式,确保群众收入稳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依托武川、蒲河川、纸坊川三个川区设施瓜菜基地,大力发展设施瓜菜和高原夏菜。建成8个设施瓜菜示范点,钢架大棚963座,瓜菜生产总面积5.46万亩,总产量10.58万吨。辐射带动周边脱贫劳动力1000人以上就近务工。

  三是整治环境,村貌、面貌“双重改”

  持续推进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亮化行动。引进推广“集成式厕屋+生物菌降解”的旱厕改造模式,累计建成卫生户厕32326户,发动群众参与6万多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36万吨、村内沟渠245公里、农业生产废弃物572吨,拆除乱搭乱建、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等182处。创建最美好乡贤“五好”典型和“五美”家庭等系列活动。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群众改变生活陋习,实现村容村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共建共享,治理、文明“双重提”

  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形成“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治理模式,塑造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建立“一约四会”(村规民约,健全村民议事会、乡风文明理事会,乡贤理事会、四老委员会),制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村规民约规定23条,建成爱心公益互助院6处,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好邻居、好乡贤”等先进典型活动的评选,累计培育全国文明村镇李岭村及其他各级文明村镇71个,评选“五好”典型及“五美”家庭3200多户。

  五是补齐补优,设施、服务“双重保”

  整合项目资金,积极争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收集民生需求,及时纳入项目库。实施安全生命防护16.26公里,巩固提升改造房屋194户,安装太阳能路灯2000盏,农村生产生活及产业供水工程6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垃圾收集点34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风貌线绿化提升等项目。加快分期分批实施,补牢底板、补齐短板、补优弱项,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提升脱贫成色和乡村振兴底色。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