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多角度筑牢防贫监测根基 深层次巩固脱贫攻坚成色
西峰区坚持把健全和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紧盯防止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多角度织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防返贫监测帮扶网”,持续推动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走深走实。
完善监测预警渠道,突出“准”。
在集中排查、专项排查与日常摸排相结合的方式上,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问题,坚持“六必访”“六必查”,对全区农村6.3万户18万常住人口全面摸底排查,大力宣传“一键报贫”农户申报渠道,实现“自下而上”的自主申报。截至目前,乡村共核查127户农户申报信息。依托省、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监测信息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比对实现“自上而下”的筛查预警,构建了监测对象的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切实做到风险排查全覆盖、动态监测无死角。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22户438人,已消除风险90户,占比75%。
增强部门协同互通,突出“实”。
坚持区、乡、村三级上下联动,行业部门横向协作,统筹推进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健全住建、教育、医保、民政等行业部门联动机制,实现部门数据共享、同步监测、互相沟通的合力局面。核查核实建档立卡学生信息1800余人(次)、公益性岗位人员信息134人(次)、小额信贷人员信息73人(次)。向部门推送预警信息1295条,通过数据综合比对,精准锁定重点人群,为基层干部进村入户排查提供精准线索。
持续稳固帮扶力量,突出“强”。
按照“区级统筹、乡镇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帮扶原则,建立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县级领导干部包抓工作制度,保持帮扶关系总体稳定,切实做到队伍不散、力度不减、工作不断。接续为15个脱贫村、2个省级示范村,择优选派第一书记17名、驻村工作队员34名,调整全区100个行政村的帮扶单位,优化帮扶干部3593名。以全面落实全省“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帮扶干部作用,积极宣传讲解惠民惠农政策,准确掌握群众收支情况、子女就学、住房及低保、养老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做到政策清、情况明。通过开展“一行动一活动”,走访摸排出留守老人330人、留守妇女110人、留守儿童448人、特困群众471人。建成“五助”爱心互助院6处,开展宣传教育、关爱服务、捐赠慰问、技能培训、亲子阅读等关爱服务行动361场(次)。为1177名特困供养和经济困难老人发放资金612.48万元,为490名特困人员上门服务32582人次,发放秋衣、布鞋495套,为1258户困难群众发放米、面、油1258份,不断增强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
靶向制定措施保障,突出“细”。
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和帮扶需求,深入分析,精准研判,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制定出台了《西峰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措施》,采取保障性就业、内生性产业发展、政策性救助等多种方式开展帮扶工作,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结合“春风行动”“点对点、一站式”输送,输转务工人员5,86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8800人,为672名跨省务工脱贫劳动力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40.32万元,乡村公益性岗位吸纳脱贫劳动力633人,“雨露计划”帮扶措施持续开展。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继续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定,为4080户13326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216.57万元、530户615名农村特困人员发放基本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200.29万元、908户次3278人次农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527.62万元。建立“六联六带”(联结衔接补助资金、带动村集体入股村民分红;联办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户抱团合作经营;联引龙头企业入村、带动农民借力借机发展;联系就业创业务工、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联姻科技技术服务、带动农民种养多元发展;联通市场渠道营销、带动农民会经营善管理)联农带农机制,对发展产业的农户落实产业奖补政策,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对因病、因残、因灾等出现困难的,落实健康扶贫和残疾人、灾害、临时救助等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防止返贫致贫。
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突出“早”。
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预警监测机制、协调会商机制、信息比对机制。制定出台了《西峰区防止规模性返贫风险隐患工作预案》,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把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充分用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对标对表国省专项考核指标任务开展“回头看”,持续巩固好“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靠实靠紧工作责任,落实行业帮扶责任,形成部门协同联动,推动工作向细延伸、向实覆盖,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