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联农带农强产业 融合发展促振兴
西峰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省市有关部署要求,抢抓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制定出台《西峰区帮扶项目联农带农实施细则(试行)》,发挥帮扶项目带动作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龙头发力实现产业“联农”
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构建完整有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保粮、扩畜、提果、增菜、养菌”工作思路,在生猪、苹果、瓜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上下足功夫,探索出了龙头带动、多业融合、集群发展的新路子。引进山东寿光鸿帝蔬菜、庆阳晶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3家。在生猪产业上,打造百亿元产业集群,以养殖业牵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正大集团推动养殖前端拓展、加工向后延链,构建繁育宰加销一体化生猪产业体系,彭原鄢旗坳1.12万头和显胜冉李5000头两处生猪育肥基地已投产。在苹果产业上,靶向老旧果园提质改造、苹果冷链贮藏和果园防灾设施建设转变,完成老果园改造1万亩,搭建苹果防雹网1333亩,新建机械式冷藏库2处,苹果年产量达到12.3万吨,实现产值7.36亿元。在瓜菜产业上,以“一园两川”为重点,以西红柿、辣椒、黄瓜为主,支持合作社和能人大户种植设施瓜菜和高原夏菜7万亩,总产量达9.6万吨,实现产值2.3亿元。在樱桃产业上,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进以大樱桃为主的果品产业发展,樱桃种植面积5200亩,亩产量1500斤左右,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在食用菌产业上,建设黑木耳菌种选育和示范生产基地,搭建高标准示范大棚220座,带动全区新建黑木耳种植大棚800座,年产菌棒2000万棒以上。
“以红带绿”实现产业“带农”
突出党建引领,充分盘活集体资产和资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充分发挥基层宣传阵地作用,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开展宣讲交流活动400多场次。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村委会的职能和作用,动员各组股分经济合作社结合资源、资产实际,积极发展房屋和场地租赁,停车服务、便民市场、食用菌、果品、花卉、蔬菜等产业。采用合作共治的管理模式,探索党总支领导权、村民代表大会决策权、村委会执行权、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权、集体经济组织独立经营权“五权分立”的运行方式,各施其责,各尽其职,促进民主管理、民主治村良性发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印发《西峰区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实施意见》,引导婚龄青年抵制天价彩礼,同时把拒绝天价彩礼、拒绝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和禁止传播封建迷信思想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使之成为村民共同行为准则。实现红白理事会在全区行政村全覆盖,制作《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展示牌300多处、移风易俗重大事务公示栏100多个。
产销联结实现产业“富农”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持续培育壮大“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合作社规范提升工程,全力推动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创建扶持发展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4家,联农带农主体99个,兑付群众产业分红资金534.77万元,受益农户5320户。制定出台《西峰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意见》,通过集体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分红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全区10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2万元以上,2022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102.36万元,村均达到31.02万元,74%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推进乡村网店建设,培育电商人才,发展乡村快递企业18家,新增乡村物流网点15个,推动农产品上线销售。组织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兰交会、西交会、文博会等大型节会,实现销售收入100余万元,示范带动全区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步提升。制定印发《西峰区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实施方案》,推进实施链主企业提升、产业园区创建、强县域培育、营销流通体系建设等八大行动,2022年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7%,全区农业一产增加值完成8.5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1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