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华池:带上外教闹元宵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03 20:39:00 浏览次数:

  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元夕”或“灯节”。来自摩洛哥的瑞秋目前在华池一中任教,之前她曾学习过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对元宵节的相关知识却了解甚少。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瑞秋一早就被住在同小区的同事邀请到家里,欢声笑语共陶醉,其乐融融包汤圆,共同庆祝元宵节。

微信图片_20230203155106-cusimg 

微信图片_20230203155122-cusimg 

  华池一中外教学做汤圆。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田娟 摄 

  得知今天有体验包汤圆的环节,瑞秋早就按捺不住兴奋。

  瑞秋说:“来中国的三年里,还没有过过元宵节,没有吃过汤圆,更不要说亲手包了,今天有这样的机会很高兴”。谈及中国小吃时,她打开了话匣子。“饺子、各种面食、甜点、火锅……”太多的中国美食她都喜欢吃。

  平日里都吃过汤圆,但是谈及包汤圆的动作要领,大家还是有些束手无措。几次尝试之后,外籍友人可以将糯米面团搓成长条,再用力揪剂,揉成圆团,一个个小小的汤圆在瑞秋和魏老师的手里慢慢成形,厨房里你一言她一语,十分热闹。

微信图片_20230203155114-cusimg 

  瑞秋给刚出锅的汤圆拍照。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田娟 摄 

  魏红艳和瑞秋住在同一个小区,平日里下班后也会经常在一起购物、聊天、散步。在这个红火的日子里,身为邻居、同事、好友的魏老师做足了功课,好好招待这位异国的朋友。魏红艳告诉笔者:“她一个在异国他乡,身边没有家人的陪伴,就想在这样的日子里让她感受到温暖,通过自己参与包汤圆吃,让我们元宵节的习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初始阶段大家摸不到要领,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团太小、馅料太多、形状不圆,现场不时出现“翻车现场”惹人发笑。经过多次指导,外籍友人才找到了包汤圆的诀窍:面皮要放在虎口上、馅要适当少一点、面团要中间厚边缘薄……虽看似简单易做,实际上汤圆对制作者的面点技能水平要求极高。瑞秋说:“这个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中国人很聪明,用不同的食料做出各种美食,我很喜欢中国,也喜欢华池。”

  一颗香甜软糯的汤圆,代表的是生活团团圆圆、日子和和美美。对瑞秋来说,能够在这样的日子中和同事、朋友,共同体验中国重要民俗,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一年多没有回国的瑞秋,在春节期间对祖国及家人的思念愈发浓厚。包汤圆活动结束后,她被浓浓的节日氛围所感染,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家对我很热情友好,我在这里过得很开心,有时候想家人了,我会跟他们聊视频。我特别喜欢今天的活动,让我近距离感受了中国文化。”瑞秋高兴地说。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