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五字诀” 展现新作为 ——环县人民法院多措并举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一直以来,环县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不断拓展司法服务范围,提升司法服务质量,全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环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
立足“建”,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以来,环县法院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建立完善各项惠企机制,主动靠前服务企业,制定涉企惠企措施16项,优化涉诉中小微企业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对涉及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案件开通诉讼“绿色通道”,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专门服务窗口,增设律师值班、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窗口,对涉中小微企业诉讼案件优先受理、优先立案,减少企业诉讼时间成本。为县域供热企业暖气费拖欠诉讼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审结、执行18件,帮助收回欠款7.5万元,多年的欠款在短时间内得到履行,有效帮助供热企业纾困解难。
同时,环县法院紧紧围绕全县草羊产业布局,积极服务环县“中国羊谷”打造,主动调研羊业全链条发展司法需求,及时稳妥化解“涉羊”矛盾纠纷,织密兴羊业司法“保护网”,为羊企业发展赋予司法动能。
立足“快”,提升司法服务质效
持续提升执法办案工作质效,全速缩短办案周期,优化诉讼服务工作。建立案件流程管理监督制度,加强对案件的审限管理,实现从立案到结案动态审限预警、跟踪实时监管,每周对临近审限案件进行通报,督促承办法官注意节点控制,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截至目前,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4154件,审结3712件,结案率89.3%,同比提升4.4个百分点;法定审限内结案率100%。上诉案件84件,上诉率2.51%;二审改判发回重审案件41件,改判发回重审率48.80%。
立足“便”,延伸司法服务触角
以更好的方便群众、更优的服务群众为出发点,环县法院创新“三进”工作新路子,把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延伸建设进乡、村、社区,融入到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的网格中,推动诉源治理迈上新高度。在经济发展相对活跃的甜水镇、木钵镇、杨胡套子村、薛塬村、陶洼子村、曹李川村6个村镇创建“三进工作室”,在人民法庭建成“平安创建工作室”,一体形成干部群众同发力、诉前诉中齐化解、线上线下共治理的多元解纷工作格局。今年以来,诉前解纷452件、成功化解379件,化解率83.85%。
立足“简”,优化诉讼服务程序
建设“互联网+诉讼服务”的立案新模式,将12368诉讼服务热线升级为民意工作平台,实现当事人来电、来信、来访等立体化诉求表达。推广运用“云法庭”“移动微法院”等线上诉讼模式,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当事人少跑腿。2022年以来,共计网上立案610件,跨域立案12件,网上开庭125件,电子送达772件,邮寄集约送达2751件,邮寄送达3268件,网上鉴定174件,网上保全43件,为当事人减免缓诉讼费9件183226元。
同时,环县法院采取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实现简案快审、难案精审,运用速裁程序快审快结案件520件,以小额诉讼程序结案22件。
立足“惩”,保障企业群众权益
环县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环县法院针对执行团队力量分散、跑路多、消耗大、效率低的问题,研究推出连片执行新模式,将执行队伍重新整编为“东、南、西、北、中”五个片区,实行连片集中执行,紧盯“3+1”(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实际执结率、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终本合格率、执行信访办结率;执行案件执结率)核心指标,努力提高执行质效。在涉企案件执行上,环县法院依法慎用财产强制措施,采取活封活扣、强化案件双方沟通、力促执行和解等方式,在保证申请执行人及时兑现合法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今年共受理执行案件2690件,执结2003件,执结率74.46%。其中涉企执行案件548件,已执行309件,执行到位标的额3212万元,公布失信人数237人次,被执行人221人次、法人及其它组织16个,有效保障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环县法院围绕维护良好营商环境这一核心,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简化办案流程,缩短办案周期,提升办案质效,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