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区在农村风貌环境提升上出实招
西峰区抢抓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紧扣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奋斗目标,以“1315”示范工程为抓手,统筹规划,持续发力,全力推进农村风貌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一 以统筹规划为切入点,严格管控农村风貌环境。
坚持规划先行,为全区100个行政村统一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研究制定《西峰区农村建筑风貌引导图集》《西峰区特色民居设计方案》。根据不同村情,因地制宜,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主题,探索建立文化旅游型、观光农业型等“十型”乡村建设新模式。
二 以纠差治乱为发力点,全力整治农村风貌环境。
持续开展农村“两违”治理,严禁违法乱建乱搭,私自马路开肠破肚,乱建排水或乱压电线。加强“两违”源头管控及事后管控。深化“三清一改”覆盖面,实现“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实行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处理”模式,着力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深入推进占道经营、农机具乱停乱放、墙面乱贴乱写、网线乱挂乱拉、柴草乱堆乱积、衣物乱晾乱晒“六项”治乱行动。累计劝导规范流动摊贩5100多个,清理乱堆乱放3300余处。围绕“布局美、厨房美、设施美、绿化美、洁净美”五美生活创建标准,深入实施改灶、改暖、改厨、改炕、改厕等村庄清洁行动。共整治地头沟头3400处,新建门前小花园、小菜园805个,打造小景观32处。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按照“必须入院、提倡入室”的要求,严格规范标准,落实区乡村组“四级”包抓责任制,累计完成户厕改造6008户,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
三 以强化基础为着力点,持续改善农村风貌环境。
按照“一年有突破,两年见实效,三年变新貌”的推进步骤,围绕西合公路等三条示范线,对公路沿线破旧的广告牌、门头招牌进行取缔更换。同步推进“五化”(绿化、亮化、美化、硬化、净化)开展风貌带破损修复及村庄亮化行动,解决路砖破损、绿化带缺株死株等问题,让农村变得更美。累计完成绿化面积3.45万亩,整修道路沿线风貌220公里,整治路边旱厕、残垣断壁、废旧庄基3400余处,投资近5000万元在7个乡镇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在11个村内主干道、车行道和公共场所安装太阳能路灯209座,保障群众夜间行路安全。道路畅通再提升工程改造农村公路30公里,新建自然村硬化路50公里、住房安居再提升工程稳固住房提升433户。行政村硬化道路、动力电通组实现全覆盖,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农村饮水覆盖率、安全率达到100%。
四 以健全机制为落脚点,保障支持农村风貌环境。
严格落实《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红黑榜”制度,坚持“月督查、月评比、季考核、年总评”及绩效考核和末尾表态制。新增垃圾清运设施500个,建设垃圾收集点42处,公共厕所5处,配套垃圾桶380个,聘请保洁人员1928人,每人每月1000元。采取无人机航拍、垃圾车地清扫、督查员抽查的方式,集中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做到垃圾户分类、组收集、村拉运、镇转运、厂焚烧。累计处置生活垃圾97703.49吨,焚烧97703.46吨。
五 以全面治理为归宿点,深化提升农村风貌环境。
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形成“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治理模式,促乡风文明,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围绕“文明好村镇、孝善好家庭、和睦好婆媳、和谐好邻里、最美好乡贤”五好文明乡风创建标准,建立“一约四会”。制定《移风易俗管理办法》《乡风文明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工作细则》,制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村规民约规定23条,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累计培育全国文明村镇李岭村及其他各级文明村镇71个,周寨村等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工程示范村4个,各级“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先进集体3200余(户)。同时,深入持久开展关爱服务行动,创新推行爱心互助养老服务,建成农村爱心公益互助院6处,开展“巾帼示范”、“普法用法”、“爱心陪伴”、“禁毒珍爱”、“服务社会救助”等13项行动,实现老有善养、幼有优教、困有真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