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五蛟镇杜右手村“党建+”促“五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有效
华池县杜右手村位于五蛟镇北部,村部距镇政府5公里,全村辖杜右手、野雀岭、党阳庄、夏咀子、南沟、茂塬、汪沟7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24.8平方公里,耕地1.57万亩。现有户籍人口389户1423人,其中常住户数341户1207人,全村现有党员61名,其中女党员12名。近两年来,杜右手村结合村情,探索推行“党建+”工作模式,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新路,推进乡村治理取得较好成效。
党建+队伍阵地,抓“政治”引领聚合力。以提升组织力和执行力为重点,对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评价标准,结合支部弱项短板,以“四抓”措施争创“五星级党支部”。抓队伍强组织。以换届选举为契机,配齐配强村“两委”及群团组织人员,引进1名退役军人返乡任职,村支书、村主任实现“一肩挑”,结合“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抓实理想信念教育。抓阵地强服务。按照“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的原则,完善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设置了“五室两站两厅一馆一院”等功能室(五室:党员活动室、综治服务室、群团工作室、书画阅览室、卫生服务室,两厅:便民服务大厅、协商议事大厅,两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双扶驿站,一院:互助老人幸福院、一馆:乡村记忆馆),建成了集党员活动、政策宣传、群众议事、技术培训、文明实践、卫生健康、办事服务、文化养老等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充分凸显“服务”功能。抓网格强效能。组建“村+组+党员(农户/大户/带头人)”的网格治理体系,选优配强网格长及网格员,赋予网格员“八大员”职责,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全过程各方面,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情在户里结”,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抓制度强规矩。健全完善了联系服务机制,每名村组干部、青年党员、妇联执委至少要联系1户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户和1户特别困难户,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表率引领作用。建立村干部坐班值班、民事代办制度,努力做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解决问题只找一个人,一窗口办理、一条龙服务”,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极限。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开展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制度,建立村组干部廉政承诺制度,各项事务定期公开。2021年杜右手村党支部,经市县验收评估,成为全镇首个“五星级党支部”。
党建+协商民主,抓“自治”强基激活力。以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为抓手,积极推广村级协商民主议事制度,把基层民主自治导入法治轨道,形成了以“一约五会三榜一站”为重点的乡村自治探索。“一约”即制定村规民约。经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召开协商议事会协商共讨,制定出杜右手村规民约“三字经”和“红十条”,引导村民规范行为,不断增强自治意识。“五会”即设立五个能力小组。结合村情实际,设立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明确“五会”职责,配强议事小组成员,推动协商重心下沉、合力上行,真正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形成了“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生动局面。“三榜”实现积分制管理。建立扶志扶智积分榜、道德评议红黑榜、帮教转化进步榜,严格落实村规民约“红十条”,对于尊法守规、诚实守信、勤劳致富、孝老爱亲、家庭卫生等方面涌现出的先进上红榜表扬,对于违反“村规民约”者上黑榜通报批评,并在帮教转化榜上明确帮教责任人和帮扶党员,督促限期做好整改。“两站”即双扶驿站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双扶驿站,通过村集体筹措、帮扶单位支持、爱心人士捐助,双扶驿站存储生活用品价值3万多元,村民依据兑换标准凭借积分到双扶驿站兑换物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高村民思想觉悟、文明素养、法治观念,推动农村全面展、全面进步。
党建+平台服务,抓“法治”保障守定力。坚持依法治村,采取案例宣讲、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精神、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不断强化全村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学“法”有深度。充分发挥帮扶单位县检察院的优势,结合主题党日,邀请帮扶干部每月开展1次“普法宣传”,以具体案例为载体,结合村民生活中切实的法律疑问,把书本上的法律讲“活”,把字面上的法律讲“深”,把故事中的法律讲“实”,拉近了群众与法律的距离,增进了群众的法律意识。讲“法”有广度。法治教育不间断,协调法官、检察官、派出所(交警队)警官、律师每季度召开1次专题讲座,每月开展1次“法律六进”活动,将党的方针政策、《民法典》、反诈骗等知识精准送到广大群众的心坎上,使群众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用“法”有温度。设立村法律服务工作站,聘请法律顾问1名,公开律师电话,全天候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培养法律明白人8人,下沉网格一线开展矛盾纠纷排解“微讲堂”和法律知识宣传,从而为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注入新动能。邀请司法所进村普法、设置法律图书角、法治宣传专栏、法治文化长廊,做好普法宣传。运用法律知识化解社会矛盾,一年来,成功化解历史疑难遗留纠纷2起,一般纠纷10起。为了提升村干部的法治素养,每月对村“两委”干部及有关人员进行法律知识集中培训,强化村干部依法履职、依规办事观念。
党建+文明实践,抓“德治”教育强引力。充分发挥德治支撑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引领,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活动,让文明新风在杜右手落地生根。树立乡贤楷模“重点”。培养、选拔、推荐在群众中行事有威望、做事有影响、办事有公道、干事有担当的“乡贤”,在日常生活、村民议事、纠纷解决中发挥楷模榜样作用,引领文明新风尚。选树杜生弟、杜克思、孙焕民等“先贤”9名,杜克宽、赵元瑞等“楷模”5名。突出文明家庭“亮点”。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综合先进家风、和谐家情、整洁环境、典型事迹等多个标准进行考察,评选出“最美家庭”5户、美丽庭院20户,“好公婆”、“好儿媳”、致富带头人等各类先进50人,由家庭这一最小单位开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开展文化活动“热点”。新建了文化广场、书画阅览室,成立了“圆梦”舞蹈队,常态化开展经典诵读、书画交流、农民运动会、广场舞展演、“我们的节日”等文明实践活动,针对不同群体,通过在传统节日组织活动,传承传统文化,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增强凝聚力。每年重阳节、春节前夕对全村80周岁以上老人开展1次集中慰问;每年“三八”前后组织留守妇女开展广场舞展演、开展“两癌”筛查等服务;“六一”开展“童心向党”为主题的庆祝活动,以“滴水穿石”之功传递向上向善力量。
党建+创新机制,抓“智治”支撑提效力。聚焦群众办事“想得起”“找得到”“用得上”“一站式”服务的目标,创新机制,用活载体,打通教育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依托综治信息平台、微信群、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推送村内事务信息,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公开,形成“人人知晓、个个监督”的良好局面。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在重要路口、村部周边安装视频监控3套,农户自行安装视频监控120余台,切实织密织牢治安防控网。积极推广“国家反诈中心”“学习强国”“甘肃党建”APP,畅通群众信息获取渠道,推进信息共享。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服务,理清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和村级代办清单、推行“群众办事只进一个门、解决问题只找一个人”和“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等便民举措,赢得了群众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