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同创文明社区 共建美好家园】山河镇东城社区以“12345”党建工作法推进美好家园创建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02 20:57:00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山河镇东城社区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提升,打造富有支部特色的党建品牌,以创建促创新、以活动促活力、以品牌提品质,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逐渐探索形成“12345”党建工作法。

  坚持党建引领,建强“一个支部”

  山河镇东城社区成立于2002年7月,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常住居民1902户7676人,辖区现有单位47个,商业门店281个,社区工作人员10名。换届后,配备支委班子成员5名,居委会班子成员5名,下设党小组3个、在册党员93名。党建融合行动中,社区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坚持以建阵地、抓服务、破难题、激活力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组织能力、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切实提高党支部服务水平和建设质量。

  突出示范引领,打造“两个品牌”

  居民点单、党员接单,点亮心愿。社区网格长依托“微心愿”征集认领平台,累计征集就业、法律援助、留守儿童援助等“微心愿”45个,通过精心梳理汇总,筛选认领30个,并动员广大在职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扎实开展“党员进社区,点亮微心愿”活动,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爱心驿站、暖心服务,拉近距离。在人多密集处建立红色爱心驿站一处,室内配备雨伞、沙发、饮水机、免费电话、充电装置、报纸杂志、便民药箱,过往行人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饮水,累可歇脚,伤可急救,失可认领,闲可活动,临时避雨。小小爱心驿站,激发了爱心能量,彰显了人间大爱,让居民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党的声音就在耳边,党的服务就在眼前,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提升服务效能,增强“三全服务”

  社区创建了便民服务时段全覆盖、服务种类全覆盖、服务人群全覆盖的“三全”便民服务体系。目前已覆盖社会救助、劳动保障、残疾人、特殊群体关爱、文体、环保、医疗、消防、青少年等群体,“三全”服务在价值引领、道德示范、公益服务、关爱帮助、互助合作等方面的枢纽平台作用正日益凸显,成为新时代社区工作的亮点特色和有力抓手。

  凝聚工作合力,建立“四项模式”

  探索“党建+志愿者模式”,激发社会组织新活力。组建志愿者小分队3个,提供咨询30多次,代办事务50余项,实现了需求与服务的良性互动,有效弥补了社区工作中的“盲点”和“死角”。同时开展了“一元钱爱心党员”捐赠行动,共计捐赠205元。探索“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找准城市治理新路径。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按照地缘相近、属地管理、边界明确、信息完备原则,将街巷院落、居民小组、驻地单位划为7个网格,绘制社区疫情防控网格管理示意图,并将数据及时录入,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精准管控。探索“党建+多方参与模式”,开创社区治理新局面。针对“三无小区”基础设施落后,治理体系不完整问题,社区党组织以改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为抓手,不断创新治理模式与工作方法,动员社区、物业公司、居民和有关单位共同参与、相互监督,提升社区城市化管理水平,建立多方参与的长效治理机制。探索“党建+系统治理模式”,实施社区综合治理。将社区116栋住宅楼分成7个单元网格,建立社区小区楼栋三级网格,在每个网格中确定党员进行精细化监督管理;成立社区文艺演出宣传队、太极养生协会等社会组织,组建志愿者服务队,扎实开展帮残助老、扶幼助弱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活动。

  构筑“红色堡垒”,织密“五联五共机制”

  组织联建,党员共管。社区坚持“大党委”工作机制,每月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每季度签订一次共驻共建任务清单,召集328名在职党员共谋社区发展,确保每名党员都积极参与到社区管理之中。设施联用,资源共享。各驻区单位充分发挥行业部门优势,积极支持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同时,驻区单位相互之间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书,实现“三个优先”,即机关、社区、学校等公共服务单位内部设施优先开放,参与共驻共建单位和个人优先享用,社区内社会(社团)组织优先进行活动。活动联谊,文明共创。由社区大党委牵头,分别制定社区党支部、驻区单位、住宅小区、辖区居民文明共创清单,联动开展环境集中整治5次,节日慰问老党员及困难党员11人次,评选五好家庭13户,营造了和谐的共驻共建氛围。服务联抓,难题共解。35个驻区单位组建了政策宣传、文明新风、健康服务等10大类组团服务,328名在职党员在社区设岗定责,扎实开展纾困解忧服务。通过服务联抓,合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36件,先后为辖区20余名失业居民解决就业问题。公益联办,治安共防。由社区大党委牵头,组织驻区单位、在职党员,重点围绕敬老助学、法律咨询、心理辅导、医疗健康、就业帮扶、爱心捐助等方面开展各类公益服务60余次,开展社区秩序维护、矛盾纠纷排查化解18起,构建了社区社会治理新格局。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