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依托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将群众“点单”与组织“派单”有效结合——“乡村微讲堂”志愿服务走进农家院
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微讲堂”在农家院中开展宣讲。
宁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一张牌子、一个志愿者、围坐成一圈的群众,志愿者讲得引人入胜,群众听得聚精会神。”这段时间,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田间地头、农户院落、村广场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这是当地为进一步延伸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触角,着力提升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效能,在全县范围内广泛组织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微讲堂”志愿服务活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了解到,宁县正在开展的“乡村微讲堂”志愿服务活动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托全县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紧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在群众家门口开设“乡村微讲堂”,组织志愿者开展讲理论、讲政策、讲法律、讲科技、讲健康、讲教育、讲文化、讲典型“八讲”志愿服务,用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的语言,把党的声音送进千家万户,搭建起创新理论和人民群众连接贯通的桥梁,让党的声音响彻基层、让党的关怀温暖基层。
如何汇聚志愿服务力量,提升志愿服务水平?需要建设一支富有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据介绍,宁县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专门组建了一支由党员干部、骨干人员、专业人士、专技人员、医护工作者、教师学者、乡贤人士、先进典型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这支队伍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分众化、精准化、对象化开展“八讲”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即党员干部讲理论、骨干人员讲政策、专业人士讲法律、专技人员讲科技、医护工作者讲健康、教师学者讲教育、乡贤人士讲文化、先进典型讲故事。
“‘乡村微讲堂’活动开展以来,村里群众的空闲时间得到了充分有效利用,群众获取知识、知晓政策变得更便捷,志愿服务活动更贴心,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宁县瓦斜乡庄科村党支部书记崔海龙说,“既不用集中组织,也不用固定场所,群众不会拘束,还可以随意进行交流,活动方式很简便,宣讲内容很实用,村里群众很爱听。”
讲什么?怎样讲?如何才能保证宣讲有滋有味、有度有效?“乡村微讲堂”并不是泛泛而讲,而是采取群众“点单”与组织“派单”有效结合的方式,先由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广泛听取群众的需求建议,并及时向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进行申报,实践所再根据群众需求组织相关志愿者进村开展宣讲。
在此基础上,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向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派单”,各所(站)按照统一安排,组织志愿者进村开展宣讲工作。同时,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也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当地群众意愿自行组织开展宣讲。活动场地一般选择设在实践广场、农户院落、田间地头等便于群众参与的场所,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听得进。
“我家门前每天下午都有很多周边的邻里来乘凉、聊天,最近村里安排志愿者来为我们讲一些惠农政策、农业实用技术、好人好事等,让我家门前成了一个小课堂,不仅能休息乘凉,还能学些知识,明白一些道理。”宁县太昌镇苟家村村民苟鸿贤欣喜地说。
截至目前,宁县累计组织开展“乡村微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612场次,已将该项工作融入到农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让“乡村微讲堂”成为群众提升思想境界、获取技能、学习知识、向好向善的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