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西峰区用“六面镜”照出乡村振兴工作新面貌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16 23:59:00 浏览次数:

  一是统筹巩固成果,用好“多棱镜”。 

  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扩面”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工作,突出“防”、抓住“稳”、竭力“帮”,三措并举,持续落实“四个不摘”政策。对全区5230户脱贫户、120户监测户常态化、全方位、多层面开展防返贫摸排监测,督促驻村帮扶工作队履职尽责,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推动有效衔接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持续强化产业帮扶,多措并举促增收,率先建立了乡村建设项目库、人才库和防返贫监测数据库,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无缝衔接。 

  二是落实主体责任,用好“放大镜”。 

  一是构建组织架构。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各包抓县级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牵头抓总、统筹推进。二是加强部门协调。组建乡村振兴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乡村组织5个振兴工作专班和综合协调等11个专责工作组,由责任相近、同一区级负责同志牵头领导、同一组长单位牵头落实,形成党政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干部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是强化思路主题,用好“望远镜”。 

  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推行“一村一主题”、“一村一思路”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村情,因地制宜,制定长远村庄发展规划和五年内的乡村振兴规划,确定了文化旅游型毛寺村、观光农业型鄢旗坳村、智慧数字型小寨村、城郊休闲型郭堡村、田园综合型李岭村、产业带动型米王村、农旅融合型寺里田村、党建引领型左咀村,形成了示范村“1+10”创新工作方案。按照振兴有遵循、衔接有抓手、建设有标准,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乡镇多次讨论,完善乡村振兴“一个思路”,即:产业引领、基础先行、文化为魂、生态打底、城乡融合。突出有效衔接“七个重点”,即:防返贫、巩成果、强产业、美生态、优乡风、抓治理、富农民。 

  四是突出重点任务,用好“聚焦镜”。 

  抢抓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紧扣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奋斗目标,着眼打造全市乡村振兴先行区,突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三个重点,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增加收入为核心,以乡村面貌明显改善为标志,聚焦防返贫监测、基础设施提升、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治理四个关键,先后承接中、省、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4200万元。 

  五是深化练兵比武,用好“广角镜”。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全区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成果,健全完善“练兵比武”长效机制,不断深化“练兵比武”广度深度,切实提高农民群众政策知晓率和工作满意度,西峰区精心谋划,以“创新思路率先、驻村帮扶为先、乡村治理领先、环境整治当先、整改排查早先、乡村建设争先、美丽庭院创先、工作实绩评先”的“八先”为载体,开展“乡村建设示范村观摩”大比武;美丽庭院创先,开展“美丽庭院”、“幸福家庭”、“最美巾帼奋斗者”、“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大比武;制定了《西峰区持续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实施方案》达到全员常态练兵、真枪实弹比武的目的。区乡村振兴局率先开局创新开展了“振兴有我,主题笔会”练兵比武活动,各乡镇同时召开了推进会议,迅速掀起“学政策、钻业务、强服务、当标兵”大热潮。 

  六是严格监督检查,用好“反光镜”。 

  认真落实《甘肃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甘肃省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按照“谁管项目、谁用资金、谁负主责”和“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公开透明、网格化的项目监管机制,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监保项目安全运行。由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牵头,区纪委监委第四纪检监察室和驻农业农村局纪检监察组负责,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现场查看、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进行,对乡村振兴重大建设项目共14类55个项目进行了全面督察。建立“周统计、月通报、季督查、年总结”的项目资金动态监管机制,对项目实施和支付进度实行定期检查和专项抽查,分析研判,督促进展。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