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西峰突出“五点”抓促乡村振兴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6-15 09:04:00 浏览次数:

  今年以来,西峰区紧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秉承共建共享、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农民主体的原则,突出“五点”精准发力,快速高效推进全区乡村振兴。 

  以党建为牵引点,筑牢振兴“主心骨”。 

  西峰区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全局,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队伍建设、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全过程,坚持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 擎旗奋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助推全区乡村全面振兴。把教育培训同一线历练相结合,把乡村振兴作为培育优秀党员干部的主战场,党员干部自身素养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促使党员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举办行政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网格员技能等线上线下培训3期200余人次,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党的先进理论,不断补钙铸魂。 

  以产业为关键点,鼓起农民“钱袋子”。 

  深入推进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以生猪产业为主导,辐射带动果、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培育群众多元增收渠道。全区建成500头以上规模育肥基地29处、1.12万头育肥基地2处,“331+”模式建成育肥基地13处,合作经济组织建成育肥基地14处。新改造老旧苹果园1万亩,发展设施樱桃780亩,全区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3.1万亩,樱桃面积5200亩,预计可实现产值7.4亿元。以“一园两川”(一园:肖金蔬菜基地,两川:蒲河川、武家川)为重点,种植设施瓜菜和高原夏菜7.7万亩,产量达到16.9万吨,实现产值2.6亿元。 

  以生态为发力点,画好乡村“景观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农村生活设施,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通过改造提升、改建达标、配套新建等多种方式改造农厕8800户,已完成1970户。持续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质改造农村公路30公里,新建自然村硬化路50公里,目前已完成路基工程,正在铺筑天然砂砾垫层。农电网改造产业园区新建配变压器3台,一二次成套网柜1套,10kV铜芯电缆1500米。建设垃圾收集点42处,公共厕所5处,配套垃圾收集车103辆,垃圾桶38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855盏。绿化栽植云杉、塔柏、油松等10种苗木10.3万株。疏浚蓄池工程六个标段全部开工建设,目前完成总工程量的35%。 

  以项目为支撑点,夯实民生“压舱石”。 

  按需制定项目计划,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实行项目进展周调度、资金支出月通报,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今年前5个月,共安排实施项目4大类82个,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安全饮水提升行动项目11个1600万元,村组道路建设项目2个1168.6万元,疏浚蓄池行动项目9个217.6万元;产业发展,落实三年倍增任务、设施瓜菜产业基地、到户产业奖补项目5个2029.7万元,贴息项目2个439万元;就业帮扶,实施乡村公益岗位项目2个734.4万元;人居环境改善,植美放绿项目17个1012万元,风貌整治行动项目7个950万元;产业路、小型水利、村庄亮化、人居环境整治、两后生等其他项目27 个1871.7万元。 

  以稳定为落脚点,把好治理“定盘星”。 

  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移风易俗,厚植新风正气,熔铸乡村治理之魂。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乡风文明理事会,乡贤理事会、四老委员会,探索“共建共享”管理服务模式,推动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引导乡风转变。完善村民议事会规则,深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村政事务管理水平,制定《乡风文明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工作细则》,修订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村规民约等规定23条,对农村红白喜事和移风易俗进行引导。发展智慧党建、村务管理、便民服务、平安乡村、智慧广播“五大模块”,利用数字乡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云端”对全区重点村组监测治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西峰振兴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