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街道:以文化凝结心灵 用艺术沟通彼此
2022年3月,喜讯再次传来,解放路街道康寿路社区家风家训展馆,在西峰区“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暨“文明实践在行动.志愿服务暖人心”集中示范活动启动仪式上,被授予“西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基地”。近年来,解放路街道致力于社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社区环境建设,在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的推动下,不断弘扬传统文化、发扬邻里文化、丰富群众文化,充分挖掘市社区文化资源优势,构筑独具特色的解放路街道城市社区形象文化。
传统文化润民心
春节刚过,新一期的线上《小韩说家训》又和大家见面了。熟悉的《包青天》主题曲响起,代人感极强,包拯的形象立刻闪现在眼前。如大家所想,这一期,铁面无、断案如神的包拯将走入大家的视线,让大家在聆听包拯传奇故事的同时,感受正大光明、两袖清风的包氏家风,让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心,达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目的。
解放路街道康寿路社区家风家训馆建成于2018年10月,占地120平方米,是全市首家以家风家训为主题,集家风家训展示、家风讲堂、家风培育、家教指导和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展馆以“古圣先贤“人民领袖”“杰出人物典范”“我的家风家训"四个版块布展,展示了90多位古圣先贤的家规家训,现为西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学习人数达1万余人,掀起一股重视家风家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热潮。
家风家训展馆自开放以来,深受群众欢迎,为了让群众更加详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社区配备了专门的讲解员。12岁的刘东洋自从参观了家风家训展馆之后,深受震撼,他专门来到社区咨询,通过努力,成为一名小小的讲解员,每当有小学生来参观时,小东洋便自告奋勇进行解说,稚气未脱的他讲解起来有板有眼,孩子们听得是津津有味。
由于疫情影响,为了更好地为居民群众服务,家风家训展馆由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居民在家中刷着手机,便能轻松聆听到古圣先贤的家风家训故事。为了将每一期视频都打造成精品,社区工作人员韩凤精益求精,提前细致学习钻研,将人物故事浓缩成适宜解说的方案,再进行录制视频,最后剪辑发布。
以康寿路家风家训展馆为枢纽,辐射带动其他社区优化创新了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道德文化学习促进会和新的社会阶层服务基地等四大教育平台,由街道社区牵头,动员共驻共建单位,凝聚文体、书画、宣教、志愿服务等各类社会组织力量,联合开展集体学习、参观交流、推荐分享等活动,教育引导辖区广大居民群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提升个人素质。
北大街社区居民庞玉已是百岁高龄,先后参加过多次战争,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在开国大典上,他曾骑着高头大马,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等领导人的亲自检阅。每每回忆起往日峥嵘岁月,他愈发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将经历讲给更多的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他也穿起那身橄榄緑,戴上军功章,给居民讲革命故事。解放路街道充分发挥24支志愿服务队作用,组织737名志愿者开展“听红军老爷爷讲故事”等志愿服务活动13场次,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良革命传统文化.丰富居民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让“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道德要义,对居民群众的道德修养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邻里文化聚民心
收音机、煤油灯、水槽、老钟表………一件件老物件似乎还在诉说着昔日的岁月与光阴,一张张发黄的旧照片的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老故事。这是在康寿路社区“康邻之约·邻里文化节”的活动现场。“居民们的积极性特别高,都主动把自己的老物件奉献了出来,前前后后共收集了50多件老物件和老照片。”康寿路社区书记贾丽说。社区还设置了以“十百”(年光辉文艺汇演、百句话儿感党恩、百幅城市记忆图片展、百卉含英身边好人风采展、百件民间艺术作品展、百件民间收藏品展览、百幅书画作品交流、百年辉煌诗词美文书写、百岁老八路庞玉讲故事、百年历史红色物件展)为内容的展区,吸引了居民纷纷前来参观,通过老物件勾起回忆,在回忆中感恩、奋进,不断汲取精神营养,感悟强大的信仰力量。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针对城市居民“冷漠病”问题,按照“党建引领、能人带动、社会组织支撑、居民群众共享”的工作思路,解放路街道积极创新探索,在辖区举办了首届”邻里文化节”,通过在各社区举办“六邻”之约启动仪式,开展“敲门认亲”“身边人物展”“小区运动会”“舞蹈一起跳”“书画一起练”等15场次邻里文化节系列活动,为居民群众搭建沟通平台,打破居民之间的沟通壁垒,引导40%居民在活动中相互熟识,并带动70%以上居民响应参与,形成“居民的事自己办,小区的事大家办”的自治氛围,构建了像村庄一样“与邻为乐、与邻为亲、与邻为德、与邻为善”的熟人社会。
漫步在解放路社区锦绣城小区内,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脚下很多惊喜,笑脸图、指示图以及依井盖形状创作的小汽车、小梳子、小螃蟹、小熊、小雪糕、小鱼骨等,一幅幅创意十足又充满文明气息的涂鸦替代了原本冷冰冰的井盖。这是解放路社区惠邻之约邻里文化节系列活动之“童心向党画未来、绘就七彩家园梦”并盖涂鸦活动。这种趣味性浓,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吸了小区的家长和孩子,大家纷纷拍照留念,小区内的张大爷兴奋地说:“这些进行了涂鸦的井盖看起来让人心情愉悦,都舍不得踩下去。”
通过邻里文化,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凝聚了人心,让居民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也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做到了用实际行动服务他人。东湖社区居民曹存来,在疫情期口主动为小区群众服务,背起喷雾器,每天定时对小区公共场所进行消毒;退休老师金振甲,颤颤巍巍来到社区,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2000元钱,缴纳了一份特殊党费,用于抗击疫情………东湖社居民张天成感叹道:“多亏了社区组织邻里文化,让大家走到了一起,现在文化味越来越浓,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味儿。”
群众文化悦民心
社区图书室不再是铁将军把守,而是完全开放式的呈现。分门别类的图书整整齐齐的排列着,似乎在等待着居民群众的“检阅”,居民来到社区图书室,随时可以进行阅读。当阳光洒进书吧,桌上的绿植生机勃勃,在这里阅读的居民充分享受着知识带来的快乐与愜意。这正是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带给居民的便利。
文化基础设施是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文化基础建设有了质的飞跃,也必将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解放路街道大力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社区都建设成多功能活动厅(室)、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管理用房。除此以外.有条件的社区如东大街社区、北大街社区等还适当建设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黑板报等配套设施。其中,多功能活动厅(室)主要用于开展小型演出、文艺排练、游艺等活动;书刊阅览室主要用于图书、报刊的借阅:培训教室主要用于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和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培训;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可以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微机室;管理用房主要是文化站工作人员用房。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解放路街道不仅大力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领、就近就便、重在参与”的文化工作思路,以改善辖区文化环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出发点,以服务辖区居民群众为落脚点,通过培养挖掘文化带头人、建设文艺骨干队伍和培育群众文化队伍等措施,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辖区居民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确保了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2022年正月初九,康寿路社区康老苑内丝竹声声,歌声绕梁,一群文艺爱好者们相聚在一起,拉起二胡,拿着曲谱,轻轻打着拍子,哼唱着:“泉水叮咚、泉水叮咚………”用歌声迎接着春天的到来。东大街社区的红太阳艺术团,经常性地在社区进行排演,舞蹈爱好者们身着艳丽的服装,欢快的音乐响起来,灵动的舞步动起来,用舞姿歌颂着美好的生活。遇到一些节庆活动,她们会在小区楼院、广场游园进行演出,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愉悦了自己的身心。
居民根据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自愿而来,高兴而去。除了有组织的演出外,更多的是群众自发的、自娱自乐式的各种文化活动,大家以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自得其乐,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百花争艳,娱悦身心。在广场上感受文化的熏陶,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快乐,在表演中寻找着自己的才能,在文艺中展现自我的天地,以其昂扬向上、健康有益的格调,体现着群众文化的品位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人人参与文化活动、人人享有文化成果的良好文化氛围,推动社区文化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