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王大勇:用真心守初心 用真情担使命
王大勇,2015年7月至2020年5月,在合水县固城镇王昌寺村驻村,担任王昌寺村第一书记。驻村五年多来,王大勇始终把老百姓的小事,作为自己的大事,在抓好党建主业、培育发展产业、改变村民生活陋习三方面精准发力,帮助王昌寺村彻底摘掉了穷帽子。2019年,王昌寺村实现了整村脱贫。2021年2月25日,王大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
2015年7月,县委政法委干部王大勇接受组织安排,前往固城镇王昌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固城镇王昌寺村是合水县2013年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454户2070人,贫困户就有202户837人,贫困发生率44%。
王大勇说:“第一次来到王昌寺村的时候,我充满着信心,结果来到王昌寺村一看,村上经济很落后,村部也很陈旧,而且也没有什么增收产业,我开始有些发愁,想着今后的工作该怎样开展?”
初来乍到的王大勇疑虑重重,在面对群众质疑和陌生的环境,他积极面对,迎难而上,快速熟悉村情民意,积极走访入户,将自己尽快融入到王昌寺村这个大家庭。
在多次入户走访中,面对群众的不信任,王大勇决定改变策略,尝试着为群众帮办实事,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村上两户贫困户家的孩子争取到了县总工会金秋助学的资助金;并自掏腰包为贫困户杨安梅采购过冬用的棉被、棉衣和米面油等过冬物品,协调村上为她打了一眼小电井,解决了吃水问题,还向县上给她争取了临时救助金,通过这一件件的“小事”,王大勇终于搭建起了和群众沟通交流的“连心桥”。在跑遍全村之后,王大勇将贫困户的分布情况绘制了一张简单的路线图随身携带,这也成了他随后走访入户、开展工作的指南。驻村五年,王大勇和驻村工作队为群众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有上百件。
即便是在五年之后,村民杨立洲仍然对王大勇曾经办的实事记忆犹新,如数家珍:“王书记是2015年到我们村上的,这个人工作很扎实,办了爱心理发店给我们村民免费理发,建起了正气银行和规定了村规民约,群众都很尊敬他,是党的最好的干部。”
王大勇也曾在自己的驻村日记中这样写道:“驻村的日子,有甜也有苦,苦的是各项工作任务繁杂,需要一项一项梳理;甜的是我们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方法接地气,受到群众的认可。”
群众的小事是大事,而改变陈规陋习、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培育增收产业更是全村的发展大事。
王昌寺村虽然是贫困村,但是村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相互攀比的陋习却普遍存在。王大勇和驻村工作队成员又向这些陈规陋习发起了宣战,受到了不小的阻力。为此,王大勇和其他帮扶工作队员多方走访宣传,帮助齐家、王家两大姓氏家族修改了族规族约,明确规定了红白事参加人数、饭菜烟酒标准、随礼标准等内容。新的族规施行后,受到了多数村民的欢迎,随后又与村民讨论制定了《王昌寺村村规民约》,积极引导群众执行。并创办了王昌寺村“正气银行”,引导村民继承发扬传统美德,树立新风正气。
农村党支部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有力的战斗堡垒,从2015年开始,王大勇多方争取扶贫资金75万元,用于新村部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村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休闲文化广场。
为了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王大勇在调查走访中发现,王昌寺村地处川区,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光照充足,发展苹果种植和蔬菜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2016年开始,王大勇带领村“两委”班子,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流转土地2000亩建成蔬菜种植基地,配套安装水肥一体化智能设施,带动群众种植高原夏菜3000亩,建成苹果园1260亩,以及扶贫车间一处。菜和果让全村人均年增收1300多元,每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村里还相继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分散安置、农户住房提升改造、新打小电井等工程,组织群众发展了湖羊、黄牛、生猪、乌鸡等家庭养殖产业,坚定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2019年,王昌寺村整村脱贫的消息传来,村民们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用真心守初心,用真情担使命。王大勇的事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为了可爱中国》《决战贫困》等栏目播出,甘肃卫视《扶贫第一线》栏目,《甘肃经济日报》《新甘肃》和陇东报、庆阳电视台分别进行专题报道,被誉为“王昌寺村的新当家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2018年,王大勇获得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今年2月25日,王大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采访中,王大勇告诉记者,荣誉是鼓励也是鞭策,今后他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王大勇说:“我一定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锐意进取,继续前进,真正做到无愧于组织的重托,无愧于群众的信任,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无愧于胸前闪亮的党徽。”(来源:合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