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身边的贴心人——2020年“感动甘肃·陇人骄子”拟推荐先进个人王大勇事迹
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2月出生,大学文化程度,合水县委政法委科员,2015年7月担任王昌寺村第一书记,兼任驻村工作队长。他是这样一个人,老百姓家的鸡毛蒜皮事都是大事,只要群众有需要他都会随叫随到;他是这样一位驻村队长,每天走村串户,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提起老百姓的难事,他总是滔滔不绝。虽然已过了不惑之年,但他像小伙子一样,乐此不疲地忙碌在脱贫帮扶的第一线。这就是合水县固城镇王昌寺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王大勇。他的事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为了可爱中国》《决战贫困》等栏目播出,甘肃卫视《扶贫第一线》栏目,《甘肃经济日报》《新甘肃》和陇东报、庆阳电视台分别进行专题报道,被誉为“王昌寺村的新当家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
王昌寺村第一书记王大勇
金秋助学活动,让他走近了困难群众
合水县王昌寺村地处子午岭林缘带,自然条件艰苦,山大沟深路窄,5个村民小组454户人家依山分散居住。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2户,贫困发生率高达40.4%,是全县深度贫困村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2015年7月,按照组织安排,王大勇到固城乡王昌寺村驻村。到村上后,王大勇看到村部仅有的几间平房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办公设施破旧不堪,尽管来之前他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眼前的一幕,还是让他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听完村干部的介绍后,村子的贫困状况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他一下子感到压力特别大,不知从哪儿下手。思来想去,他迅速安顿好住宿,决定先走访走访群众,了解了解情况再说。
然而,第一次上门走访,就让王大勇吃了个闭门羹。那天,他来到贫困户杨占江家门口,隔着大门叫了一声,院子里出来了一名中年妇女,抱着小孩儿,问他是谁?王大勇介绍说是新来的驻村干部,走访了解情况。听完介绍后,妇女用不信任的目光反复打量着王大勇,一言不发,也没有让他进门的意思。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王大勇拿出了身份证给她看,妇女还是摇摇头。王大勇再次告诉妇女,自己是新来的驻村干部,是帮助她家脱贫致富的。几番犹豫之后,妇女才打开了院门,有一句没一句地和王大勇说话,半天时间才说一句话,根本无法真正沟通交流。接下来的几天时间,王大勇的上门走访都非常不顺利。自我介绍根本不管用,群众不认识他,没有人知道他是驻村干部,也不会相信他说的话是真的。王大勇陷入深深的沉思,这是贫困造成的观念和心理上的自我封闭,他们在有意无意地回避他。如何改变工作的被动局面,成了眼前最难的事。
王大勇到村民家走访
就在王大勇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县总工会金秋助学活动让他感到眼前一亮,他欣喜地觉得或许这是唯一让群众认识接纳自己的机会。了解到此次资助对象是以贫困户和务工子女家庭为主的信息后,他立即找到了村干部详细了解情况,在逐户开展摸排的过程中,他得知贫困户王万金、王永刚两家孩子考上了大学,正为学费发愁。与县总工会对接后,两家的情况均符合资助条件,资助办理也是最后一天了。王大勇迅速通知他们准备各自的申报材料准备上报。当时正值雨季,那天雨很大,通往县城的班车也因雨停发了,情况紧急,王大勇马上向驻村工作队员交待完手头的工作,就开自己的车,冒雨带着他们直奔县总工会。在县总工会办公室,几个人忙着填表、复印相关证件、准备照片,经过3个多小时的忙碌,终于在下午下班前完成了所有资料的填报和审核,共申请到助学金4000元。事后,王万金的妻子赵红燕逢人就说:“新来的王书记给人真办事哩,我娃上学家里正缺钱,他就给我们想办法帮了大忙,他是个大好人!”。经她一宣传,王大勇为他们申请助学金的事儿,已在村上传好几回了。
经过这件事后,王大勇自己深有体会,只要给群众办过实事,不论大小,群众都会记住你。有些事对自己来说只是多跑一点路,可在群众那里就是解决了眼下最急、最大的事情了。接下来,入户走访一下子顺利了许多,因听说过王大勇真心为群众办事,都愿意把心里话说给他听,王大勇也慢慢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琐碎小事记心间,与困难群众共渡难关
贫困户杨安梅患有严重的精神一级残疾症,丈夫去世之后,女儿出嫁了,儿子也常年外出打工,家里就她一个人,生活非常困难。2018年12月,王大勇和驻村队员侯立强商量,自费买来棉被、棉衣、褥子、米面等过冬物品,提前送到杨安梅家里,帮她收拾屋子,整理被褥,回到村上,他们又联系了杨安梅的女儿,让她经常来家里照顾她母亲。在向县民政局、县残联等单位衔接后,为杨安梅争取到临时救助资金,落实了低保政策和残疾人补助,与村上协调为杨安梅打了一眼小电井,解决了吃水困难,杨安梅的生活较以前有了根本性的好转。
贫困户习明礼的儿子习铜虎,因上山劳动时不幸坠崖,导致腰椎受伤,双腿失去了知觉,多年卧病在床,行动非常不便。第一次入户时,王大勇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习铜虎躺在床上,面无表情,眼神茫然无助,问什么都特别烦躁,由于长时间卧床,屋子里有股酸臭味。回到村部,习铜虎家的情况一遍遍在王大勇眼前浮现,他的心情特别沉闷,短暂调整后,王大勇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习铜虎他们一家重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他向县残联汇报申请了轮椅,与帮扶王昌寺村的甘肃蓝科高新公司机关党支部衔接,向习铜虎捐赠了价值1万元的移位机和运动康复辅助设备,解决了习铜虎上下床的问题。同时,动员他家人在村上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改善家里生活条件。在后来的走访中,王大勇发现习铜虎的眼神变了,笑容多了,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一家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个苦难的家庭在王大勇一行人的帮助下再一次挺住了。
在村上的时间长了,王大勇发现村里有许多留守老人长时间不修剪头发胡子,个人卫生习惯较差。问明原因后,得知他们去街道理一次发就得20多块钱,他们怕花钱,加之他们年龄偏大,自己的儿女也不在身边,出门很不方便。得知情况后,王大勇拿出400多元购买了两套理发工具,在驻村办公室设立了“爱心理发室”,定期免费为村里的留守老人理发,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老人们逢人就夸王大勇好。
爱心理发室营业中
村上一到农闲时节或茶余饭后,就会有人聚在一起聊天消磨时间,人多嘴杂,时间长了,经常闹矛盾,影响邻里关系。王大勇回家时看到县城广场每天早上或者下午有人跳广场舞,不仅锻炼身体而且丰富业余生活。于是,他就向单位领导汇报,向县妇联争取舞蹈服装和音响设备,让驻村队员王红梅担任指导老师,利用下午休息时间组织村上妇女进行排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群众的热情被动员起来了,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人数迅速达到了50余名。每到下午或农闲时,他们会自发组织,大大方方健身,快快乐乐跳舞,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关系更加融洽了,大家信心满满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打好“改陋习抓党建育产业”组合拳,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王大勇和其他帮扶工作队员一致认为,改变王昌寺村贫困面貌,就要从改变生活陋习、抓好党建主业、培育发展产业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彻底摘掉穷帽子。
改陋习转观念,新事新办群众拍手叫好。王昌寺村是2013年全县34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之一,但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等多年形成的陋习让群众敢怒不敢言,如何改变陋习观念、树立新风正气,把群众的心思引导到脱贫致富奔小康上来?王大勇一时没了头绪,在接下来的走访中,他发现本村姓齐的人比较多,应该是村里的大户,在一次不经意间听人说县委党校副校长齐永年与齐家家族是一个户族。他便把齐永年请到村里,一起做他们的工作,提出了修改族规中不合时宜的部分,细化了红白事参加人数、饭菜烟酒标准、随礼标准等内容。没想到,新的族规施行后,受到了多数村民的欢迎,王大勇他们组织在全村进行了推广,并趁热打铁召集村民讨论制定了《王昌寺村村规民约》,积极引导群众执行。与此同时,他外出考察学习经验,创办了王昌寺村“正气银行”,以“存储良好美德,用积分兑换实物”的方式,引导村民继承发扬传统美德,树立新风正气。邀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固城村上门女婿文廷高讲30年如一日照顾岳母的孝道故事,进一步倡导社会正能量,带动全村风气向好向善。如今,王昌寺村村民已摈弃传统陋习,与时俱进,一门心思奔小康,人人都在谋自己的幸福日子。
抓党建强心骨,凝聚党员骨干力量。来到王昌寺村后,王大勇发现老党员比较多,年轻党员特别少。在和老党员普遍交心谈心的基础上,他两次组织全村38名老党员到南梁、延安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党旗在我心中”等主题活动,参加组织活动后,老党员们纷纷表示,自己找到了久违的组织归属感和荣誉感,同时也有了责任感,主动参与到村里的大小事情中来,帮助村干部出主意想办法。王大勇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发挥老党员作用,按照《甘肃省党和国家机关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提出的村级党组织六个方面的标准要求,制定了全村党员发展计划,将村里群众基础好、创业带富能力强的年轻人严格按照程序标准吸纳发展到党组织中来,为党组织增添新的力量,先后发展年轻党员6名,全村党员总数达到了52名。建立和完善了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报告工作制度、学习制度、例会制度等,逐步规范和完善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日常标准,村党支部建设实现了标准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
育产业拔穷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多年的传统生活方式,大多数村民们习惯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对新鲜事物不愿接受,老观念、老传统和不愿干、不会干的实际情况非常突出。同时,发展资金短缺也让好多群众望而却步。王大勇他们觉得,解决好观念认识和资金的问题是培育发展产业的关键。接下来,他们按照省市县农村“三变”改革政策要求,认真学习文件,吃透上级精神,摸清实情,与村上“一班人”领着大家一起干。2016年,他们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招引企业,流转土地,新建蔬菜大棚,建成合水县首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配套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智能设施,带动群众种植高原夏菜,当年村级集体经济年均收入10.7万元,人均年增收1300多元。同时,按照“党支部+企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依托当地生态资源,打造集种植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新修硬化道路,完成漫水桥、休闲广场、栽植金叶榆、红叶李等景观树,绿化美化环境等配套设施建设,成功举办了金秋菊花节等文化活动。有了产业,群众的钱包鼓了,收入增加了,发展的劲头更足了。按照全县脱贫攻坚总体安排,相继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分散安置、农户住房提升改造、新打小电井等工程,组织群众发展湖羊、黄牛、生猪、乌鸡等家庭养殖产业,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2019年,王昌寺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消息传来,村民们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驻村5年多时间,1700多个日日夜夜,王昌寺村454户2070口人,王大勇家家都去过,光运动鞋就磨破了4双,提起每家的情况,王大勇如数家珍,张口就来,成了王昌寺村名副其实的“活地图”。截止目前,全村建档立卡的20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了44%。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早已印在他的脑海中,他也成了地道的王昌寺人,成了村民的知心人,他的真心点燃了贫困群众的信心,如今,王大勇还是乐此不疲地忙碌在脱贫帮扶的第一线,提起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向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王大勇信心满满,他将一如既往,牢记组织重托和群众信任,带领群众继续奋斗,过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来源:中共庆阳市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