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讲文明、树新风、共创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在行动>详细内容

【文明村风采】宁县和盛镇庙花村

  • |
  • |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2-27 17:01:00 浏览次数:
                        我市荣获第十四批省级文明村事迹展播

    庙花村位于宁县和盛镇东南部,和庙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辖8个村民小组,324户、1360人,耕地面积2569亩。庙花村村按照“管理民主、村风文明、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总体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抓手,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协调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农民幸福美好家园,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一、紧抓支部引导,坚持移风易俗。坚持党组织议事规划,凡是重大事项,均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民主理事,有效调动了党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群众对村级组织的满意度也进一步提高。村上组建了农民自乐班,开展了“星级文明户”、“好婆媳”、“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村红白理事会充分利用文明礼仪大厅,进一步统一、规范村民婚丧嫁娶活动,移风易俗,村风民风持续好转。

    二、注重长效机制,制定村规民约。经村民大会评议,制定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题的《庙花村村规民约》,印制发放“破除陋习树立新风”倡议书,并要求党员干部做表率,引导村民转变观念,破除陋习。村上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理事会章程》明确规定村民婚丧喜庆事宜实行备案登记制度,按照“先申报、后实施”的原则,严格执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省办”的规定。提倡从简节约,宴会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提倡婚丧仪式文明健康、积极向上,建立形成了移风易俗工作的长效机制。组织开展“抵制千价彩礼 弘扬文明新风”、和盛镇广场舞大赛、环保小卫士等主题活动推动移风易俗。

    三、注重成风化人,突出文化引领。围绕乡村文化建设,大力挖掘传承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凸显乡村文化底蕴。建成了收藏图书1万多册的村图书室和村民文化服务中心,并坚持每年订阅农业科技、法律知识、文明礼仪等图书、报刊便于村民学习。成立了秦腔自乐班、广场舞蹈队,引导群众坚持开展文化活动,并积极组织参加全县广场舞大赛、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庆文艺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形成浓厚的村庄文化氛围。

    四、注重文明新风,拓展创建载体。以“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诚信、孝敬、节俭、勤劳为主题,建成村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长廓,积极弘扬道德正能量,着力树立文明新风尚。经村民推选,村两委每年命名表彰“好媳妇”、“好公婆”“移风易俗模范户”等道德模范,累计已有36户受到表彰。在村庄人口密集区设置“二十四孝”宣传墙、文明礼仪宣传长廊、健康生活宣传版面,弘扬孝道文化和传统美德。

    五、注重结构优化,提升富民产业。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核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物质基础保障。庙花村结合村情实际,依托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二三产业,积极抓好劳务产业,全力实施“一村一品”培育工程,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民强村的发展路子。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加大科技应用推广,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依托海升模式发展苹果栽植,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苹果主导产业,栽植优质100亩。充分利用传统养殖优势,支持农民发展草畜产业,养牛200多头,养肉羊300多只,养生猪1000多头,农民来自特色产业的收入占到30%以上。吸引返乡人才建办了装饰材料生产车间和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产业发展,吸纳了更多农民就业。依托村办农贸市场,鼓励农民从事农产品贩运、商贸个体经营、饮食摊点等服务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和有组织输转,每年输转劳动力600人次,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六、注重卫生整治,提升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村容村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标志。庙花村以环境卫生整治为抓手,加大投入,创新工作机制,改善了人居环境。配套危旧房改造资金,群众自筹实施旧村改造37户,移民搬迁8户,认真开展美丽家园建设,出动大型机械清除各处垃圾堆放点,完成11户卫生厕所改造,农户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以村内主次干道为重点,在农户门前及沟渠栽植花卉2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4盏,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以“一清一保一评一机制”,即村庄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公共场所专人保洁、卫生组织定期评比、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为目标,以全域垃圾专项整治为重点,建成占地5560平方米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站,完善农村垃圾“户分类、组收集、村集中(或填埋)、镇转运”的长效收集处理机制,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在每家配备垃圾收集箱1个,在全村配备电动式卫生保洁车2辆,完善了环境卫生设施,组建了村级环卫队,组成专项整治工作组,实行定岗、定人、定时、定路段、定任务的“五定”责任制,对全村卫生进行全面整治,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突出问题。(庆阳市文明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