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田庄村:真帮实扶促发展
“跟着共产党、奔向中国梦”,在高世民家的墙上,挂着这样一块牌子。“党的扶贫政策好,更得有人去实干。我是老党员,觉得这两句话很好。”已经七十多岁的高世民说。而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基本上都挂有这样的标语牌。市文明办从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开始,就将“扶志”同扶贫结合起来,把孝悌、勤劳、治家等名言格句,刻成牌匾挂上了村民家的墙。
提起在村里创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就算郝春礼了。2016年,他回到老家,计划在山上栽植山桃树。村里知道这个情况后,把村里的老林场1000多亩集体土地流转给他,而这一流转就是50年。去年春天,他种下1000亩山桃树,还给村里贫困户免费提供苗子栽植600亩。据他介绍,种植基地3年后就能见到效益,辐射带动村民致富。
“扶贫产业,长期和短期应当结合发展。村里有了山桃基地,收益要看长期,眼下就要发展短期产业,让贫困户能尽快享受产业红利。”今年4月,华池县委外宣办驻村帮扶调整到田庄村。在工作对接中,镇上的包村干部刘秀芳谈了自己的看法。
走村入户时,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了解到,田庄村的苜蓿种植留床面积近1000亩。但由于青壮劳力外出,地里的苜蓿没人收割,村里草畜资源白白浪费。
了解到这些村情后,驻村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商量,在村里建一个饲料加工合作社。在村民会上激烈的讨论中,村主任白世俊说,“合作社是以村集体的名义办的,有村党委在前面扛着。大家可以把家里的玉米、苜蓿拉来,出点加工费加工好,回去养牛养羊,说到底,就是给村里办了个民生实事。”听说有村党委给大家“挑大梁”,村民们都同意了。
“村社合一”是华池县在精准脱贫方面的一个主抓手,贫困户入社全覆盖,分红有保障,脱贫路上也就有了盼头。在村上产业的实施中,柔远镇党委党建引领作用发挥明显,展开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联席工作机制,凝聚合力,结合各村村情,田庄村紧紧瞄准“打工不用出远门,养殖湖羊来致富”的产业目标,发展草饲加工、养殖产业,稳步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展产业,不是光建起个摊子就行。驻村工作队根据村情,多次实地查看,完成《田庄村建饲草加工厂可行性报告》,市文明办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山东、河南考察学习,并协调变压器1台,解决了合作社的动力电问题。
“我们村里变化太大了,这么大一个加工厂能建起来,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民高金林看到村里的变化,高兴地说,他以前在村里养猪,一直从外面运饲料,成本比较高。如今饲料厂建到家门口,他还打算扩大湖羊养殖规模。截至目前,田庄村湖羊养殖达400多只。
在村民的眼里,白方方家的变化特别大。白方方从小就没了父母,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奶奶都70多岁了,是村里的“五保户”,白方方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帮扶干部得知后,为他送去庄院绿化树、葡萄树,并建议他养殖湖羊。今年7月份,为他家投放了9只湖羊,村里还将他聘为护林员,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爷爷奶奶,日子越过越好。“农村工作比自己想象中复杂得多。有了想法,要到实践中去求证遇到了困难,更要想办法解决。”华池县委外宣办帮扶干部梅金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