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经济发展情况
2016年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新旧矛盾交织、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等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三个生态”创建,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动能培育,妥善应对风险挑战,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夯实经济增长基础,总体经济运行在“稳”的基础上,“进”的态势、“好”的势头、“新”的动能持续显现,主要经济指标跑赢全国全省、好于预期、优于周边,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但是,全市经济仍处于转型升级、动能转关的关键阶段,总量爬坡、结构闯关的难度很大,总量及增速不及往年、不及预期的问题不容忽视,企稳回升的基础不够牢固,经济新增量的形成仍然缓慢,整体运行态势喜忧交织,不容乐观。——经济发展趋稳。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97.83亿元,总量比上年缩水11.6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低于去年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49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287.98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224.36亿元,增长8.1%。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长4.2%,批发和零售业增长6.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6.4%,金融业增长10.7%,房地产业下降8.8%,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4.1%,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6.0%。
——经济结构调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5:52.7:33.8调整为14.3:48.2:37.5,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三产占比为历年最高;三次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9.5%、57.0%和33.5%;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78个、4.67个和2.75个百分点。三产对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力分别高于上年5.3个和0.21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见效。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8.86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上年0.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70.47亿元,增长6.3%。一是夏秋粮食实现稳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98.44万亩,增加0.25万亩。粮食产量156.74万吨,同比减产6.39万吨,下降3.9%。其中,夏粮产量41.96万吨,减产1.52万吨,下降3.5%;秋粮产量114.78万吨,减产4.88万吨,下降4.1%。二是特色产业快速壮大。全市水果产量78.86万吨,增长12.4%;蔬菜面积129.4万亩,增长2.5%,产量102.32万吨,增长11.1%;玉米播种面积345.31万亩,下降0.7%;瓜类面积26.08万亩,增长4.4%;药材面积19.22万亩,增长13.1%。育苗面积16.09万亩,增长8.8%;当年造林面积108.73万亩,下降0.8%。三是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市大牲畜存栏65.03万头,增长0.5%。其中,牛存栏37.91万头,下降1.2%;羊存栏174.8万只,下降5.7%;猪存栏39.89万头,下降3.4%;牛出栏18.02万头,增长4.9%;羊出栏86.97万只,增长8.6%;猪出栏38.5万头,下降2.9%;家禽饲养量582.84万只,下降2.2%。全市肉类总产量7.32万吨,增长2.4%,鲜蛋产量1.04万吨,牛奶产量0.91万吨。
——工业生产回升。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7.63亿元,增速从2月开局增长8.5%逐步提高至增长9.0%。一是央企生产支撑较大。中央企业完成215.4亿元,增长9.3%,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其中:长庆油田168.78亿元,增长7.3%;庆阳石化43.47亿元,增长32.1%;供电公司3.15亿元,增长6.5%。地方工业完成32.23亿元,增长1.6%,高于上月1.4个百分点。二是重点行业支撑较强。10大重点行业有9个行业增长,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9.5%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172.01亿元,增长7.1%。三是主要产品增长面扩大。全市列入国家产品目录的20种工业产品中有13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5.0%,比去年提升35个百分点。原油产量763.24万吨,增长2.6%,其中长庆油田760.88万吨,增长3.0%,镇原区块2.36万吨,下降89.6%;原油加工量343.36万吨,增长33.5%。四是工业用电量降幅继续收窄。1-12月工业用电量20.6亿度,下降6.5%,比上月收窄0.7个百分点(剔除外供因素实际增长9.3%)。其中轻工业0.65亿度,下降18.3%;重工业19.96亿度,下降6.1%。
——投资规模扩大。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13.38亿元,增长8.0%。其中地方完成1200.87亿元,增长11.1%;油田完成112.51亿元,下降16.5%。一是限下完成投资倍增。至12月底,全市500万元以上地方投资项目3227个,同比增加351个,增长12.1%。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466个,同比减少428个,下降48.1%,完成投资额445.29亿元,下降36.9%;5000万元以下项目完成投资额707.61亿元,增长1.2倍;房地产完成投资47.97亿元,增长14.7%。二是一、三产业增长强劲。第一产业完成54.06亿元,增长27.7%;第二产业完成431.65亿元,下降31.3%,其中工业投资186.51亿元,下降15.9%;第三产业完成715.16亿元,增长73.9%。三是资金到位好于预期。项目资金来源1000.38亿元,增长15.7%。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126.37亿元,下降9.4 %;国内贷款75.06亿元,下降5.9%;自筹资金869.56亿元,增长18.5%;其他43.39亿元,增长15.5%。
——消费市场企好。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11亿元,增长9.4%,高于上年0.4个百分点。至12月底,完成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2亿元,增长5.1%,其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0.43亿元,增长47.3%。从城乡市场看,城镇166.59亿元,增长9.5%;农村56.51亿元,增长9.1%,低于城镇0.4个百分点。从行业消费看,批发业42.98亿元,增长10.5%;零售业152.8亿元,增长9.0%;住宿业1.89亿元,增长6.3%;餐饮业25.43亿元,增长10.3%。从商品销售看,粮油、食品类增长10.7%,烟酒类增长15.2%,汽车类增长6.8%,金银珠宝类增长7.1%,化妆品类下降14.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7.6%。
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99亿元,下降20.0%。
——文化服务业攀升。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124个,同比增加103个;从业人员3.79万人,增长7.3%;企业资产总额45.03亿元,增长25.2%;初步核算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5.03亿元,增长15.3%。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35亿元,增长11.9%,高于去年3.6个百分点。其中,营业收入占绝对份额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增长9.4%;道路运输业增长10.6%;邮政业增长14.6%;文化艺术业增长52.5%;卫生业增长6.3%;商务服务业增长34.8%。
——金融存贷放缓。至12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77.97亿元,增长7.8%,增速低于上年13.9个百分点;各项贷款余额642.04亿元,增长9.7%,增速低于上年21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增速高于存款1.9个百分点,存贷比为1∶0.73。
——居民收入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00元,同比净增1874元,增长8.0%。其中,工资性收入18161元,经营净收入2760元,财产净收入2112元,转移净收入226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80元,净增535元,增长7.7%。其中,工资性收入2521元,经营净收入3046元,财产净收入175元,转移净收入1738元。
——市场物价回落。1-12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上涨1.3%,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五升三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4.3%,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4%,居住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2%,医疗保健上涨0.2%,衣着下降0.1%,教育文化和娱乐下降0.3%,交通和通信下降2.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98.6%;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PPI)87.4%。
——财政收入趋降。全市累计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37.32亿元,同比下降7.1%,降幅比上年扩大6.1个百分点;小口径财政收入42.76亿元,下降22.8%,降幅比上年扩大12.8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支出累计完成215.23亿元,增长3.8%,增幅比上年低8个百分点。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