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庆阳市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4-27 【字体:

庆政办发〔2015〕6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中、省驻庆有关单位:
  《庆阳市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4月23日

庆阳市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1〕77号)、《甘肃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甘肃省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实施方案》(甘政办发〔2014〕108号)精神,全面推进我市现代农作物种业科学、有序,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市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的提高,种业发展整体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在保障农业用种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良种推广速度加快。通过科研、推广及种子管理部门的长期努力,我市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得到了快速发展。选育、引进的玉米、冬小麦、马铃薯、油料、瓜菜等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系)年均100多个,通过试验年筛选出的优良品种近20多个,为我市农作物更新换代提供了优质高产新品种保障。目前,全市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种子统供量2000万公斤以上。推广高赖氨酸、高蛋白、高淀粉等粮饲兼用玉米品种350万亩以上;推广脱毒马铃薯新品种70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冬小麦、玉米品种经过了多次更新换代,换代年限缩短至3-4年。良种贡献率达到40%。
  2.种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市、县两级政府通过项目整合、信息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按照自然、区位和技术优势,以中南部西峰区、镇原县、宁县为主的冬小麦原原良种繁育基地,以高海拔冷凉区环县、华池县、合水县、宁县为主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殖基地,以北部环县、华池县为主的荞麦、糜谷等小杂粮种子基地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种子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
  3.种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甘肃省农作物种子条例》、《甘肃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管理办法》、《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核发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办事程序文件的颁布,进一步强化了种子许可、市场监管工作。形成以《种子法》为核心,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各类规范性文件为基础的种子法律体系。2011-2014年甘肃省先后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甘肃省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实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扶持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全市种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
  4.种子质量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市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已经建成,2013年通过了农业部和省农牧厅的能力验证和考评。庆城县、镇原县、环县的种子检验室配备了马铃薯病毒检测等必要的种子质量检测设备。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主体的种子质量检测管理体系逐步建成,检测能力逐步提升。
  总体来看,我市种业近年来虽然得到快速发展,但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面对现代农业新要求,我市种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良种生产抗风险能力较差。由于我市属旱作农业区,靠天吃饭、加之基地基础条件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生产过程易受自然灾害影响,风险较大,如种子生产中冻害、旱灾是常态,抗风险能力差,保障种子安全生产的能力不强。二是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由于我市种子企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品种研发方面投入不足,没有专门的科研育种机构和育种人员,尚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目前,我市种子企业主要靠委托代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整体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新品种研发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三是种子监管手段及服务滞后。市县区种子管理机构缺乏种子执法专用设备设施,缺乏必要的检验仪器,种子质量检测还停留在常规检测,信息等公共服务能力差,无法在良种和农户之间形成有效对接,种子非质量事故时有发生。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我市种业竞争力、保障农业用种安全为目标,突出种基地建设、企业培育、育种创新、种业监管四个重点环节,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商业化育种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质量检测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努力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种业体系。
  (二) 基本原则
  1.坚持分类推进。明确科研分工,选择优势单位承担项目建设,即科研单位承担公益性、基础性研究项目,种子企业承担商业化育种项目。选择优势区域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分作物确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区域,建设“四化”种子生产繁育基地。
  2.坚持企业主体。鼓励科研人员及育种资源向企业流动,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积极投入种业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种业自主创新,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成果。
  3.坚持扶优扶强。加强政策扶持,对育种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加大对科研单位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重点加大育种理论和方法、生物技术的扶持力度;优先支持建设优势区域种子生产基地。
  4.坚持统筹兼顾。重点支持玉米、马铃薯、冬小麦、小杂粮等主要农作物和特色优势作物发展,兼顾瓜菜等非主要农作物种业发展,提高种子综合生产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按照自然、区位和技术优势,全市建成六大种业体系。一是建立种业科研体系。构建种业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有序分工、密切配合的科研创新体系,建立起良种重大科研攻关平台。二是建立良种生产繁育体系。建成市级冬小麦、玉米、冬油菜、豆类、小杂粮等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使我市特有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建成相对集中、长期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14万亩;建立市级救灾备荒贮备和种子生产保险制度。三是建立新品种试验展示体系。建立覆盖全市的新优品种试验示范和展示基地,新品种展示逐步向村级覆盖。四是建立“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体系。打造2-3家繁育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龙头企业。五是建立健全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完善市级种子质量检测检验中心,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新建6家县级种子检测实验室,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种子检测检验体系。六是健全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种子管理机构。实现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良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5%以上,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机制创新,培育现代种子企业
  1.建立商业育种机制,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建立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支持市、县农业科研、推广等单位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重点扶持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种子企业建立商业化育种中心,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2.坚持内培外引结合,着力培育现代种业。坚持内培和外引相结合,扶持现有种子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到2020年,培育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经营实力较强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龙头企业 2-3家。建成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2个以上,全面提升种子加工技术水平,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二)加强基地建设,增强供种保障能力
  1.科学规划布局。按照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分作物、分区域科学规划农作物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通过扶持重点生产主体,加强农作物种子的生产、加工、质检及贮藏等能力建设,推动种子生产能力整体提升,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2.强化基地建设。组织开展标准化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注重企业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作业机械配套,重点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全面提高种子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种子供应数量和质量安全。
  3.创新管理模式。鼓励和引导种子企业向种子生产优势区域集中,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种子基地予以保护和优先扶持。
  (三)强化监督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完善监管机构。县区政府要按照“职责明确、手段先进、监管有力”的总要求,健全种子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为种子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2.强化市场监管。严格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加大种子基地和购销环节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未审先推、未试先推、超范围生产、套牌侵权、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等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强化品种维权执法,加强新品种保护和信息服务。加强种子检验检疫,公安、工商、质监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种子管理部门的协作,形成执法合力,强化种子市场监管。
  3.完善配套体系。以庆阳市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为依托,县级农作物品种试验(站)点为主体,形成覆盖全市不同生态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品种试验网络,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示范、推广提供支撑。加强农作物种子检测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和“种子工程”项目,建成8个县级种子质量检测实验室,提高种子质量监管能力。
  四、重点项目
  (一)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1.商业化育种中心建设。选择市内科研势力较强、育种基础较好的重点种子企业,建设玉米、蔬菜、马铃薯商业化育种中心。主要负责新品种选育的应用研究工作,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的需要,培育出市场迫切需要的品种,通过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2.育种创新基地建设。以市农科院、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为依托,建设冬小麦、马铃薯等科研育种创新基地,开展育种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研究。
  3.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全市名、优、特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保护及研究利用工作,建立市级地方名优种质资源库。
  (二)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
  1.标准化种子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冬小麦、小杂粮、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到2020年,建成四大基地。一是建立优质冬小麦良种生产基地。以中南部塬区西峰、宁县、镇原县为主,建成优质冬小麦种子生产基地6万亩,年产种量1500万公斤;二是建立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以正宁县、宁县、镇原县川水区为主,建成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1万亩,年产种量400万公斤 ;三是建立小杂粮种子生产基地。以环县、华池县为主,建设荞麦、糜谷、杂豆、燕麦等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年产种量150万公斤。四是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以环县、华池县、合水为主,建设标准化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5万亩,年产脱毒种薯6000万公斤。
  2.救灾种子储备能力建设。立足于救灾和备荒的双重需要,建设市级种子储备体系。建设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1座,建设面积2000m2,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市场调剂需要。
  (三)种子管理体系
  1.种子执法能力建设。在种子管理站现有设施的基础上,购置必要的专用执法设备,全面提升市县两级种子管理机构快速机动执法能力。
  2.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市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提升种子质量检测能力。新建6家县级种子检测实验室,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种子质量检测检验体系,满足农业生产用种安全需要。
  五、资金来源
  资金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中央预算内非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我省地方财政配套和企业投资三个部分。由企业承担的项目,企业投资规模与中央投资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1:1,其中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项目企业投资规模与中央投资的比例为2:1。同时,鉴于规划期较长,主要建设内容和资金测算可根据年度实际情况在项目指南中调整确定。
  1.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主要申请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专项和种子工程项目(生产能力建设方面)等。
  2.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申请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生物育种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品种培育方面)和种子工程(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等项目。
  3.种子管理和服务体系。主要申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种子管理方面)项目、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品种试验)项目和种子工程(监管能力建设方面)等项目。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 市农牧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地税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等部门为成员的庆阳市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现代种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研究解决种业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重大政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牧局,具体承担现代种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靠实责任,紧密配合,切实落实工作任务与措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推进现代种业体制改革工作。
  2.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支持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研究、生物技术研究、种业科技创新和商业化育种。建立种子储备和保险制度。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提高种子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3.强化管理服务。加强执法队伍和制度建设,引入公众监督机制,建立问责机制,规范管理行为。建立起相对集中的种业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部门在品种区试审定、品种保护、质量检验、分子检测、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市场监管,保护知识产权,切实做到管理到位、服务到位。
  4.强化督促检查。各县区要依据本规划和当地实际,制定本县区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细化各项措施,严格落实。每半年向市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落实情况。领导小组将定期检查指导,协助地方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打印正文】
分享到:
【字体: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