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农业农村工作“十四五”开局良好
2021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耕地保护政策有效落实,粮食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秋播、春播、复种“三道防线”,在倒春寒、夏伏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多发的特殊年份,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80.56万亩,总产达到133.67万吨。严格耕地保护。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做好涉粮问题整改,自查整改粮食生产环节问题10个,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主动防范粮食生产风险。推广旱作技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全市累计引进推广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新品种499个,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统供率分别达到98.8%和71.4%;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等旱作集成技术,依靠科技提升单产水平。积极落实抗旱减灾措施,争取省级救灾资金3790万元、市级1500万元,支持受灾农户抗灾自救、减损增收。强化病虫害防治。加强小麦条锈病、草地贪夜蛾、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开展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329.21万亩(次),绿色防控率达到43.2%,实现了虫口夺粮、稳产增收。现场示范推促。围绕加大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应用和病虫害绿色防控,召开了全市粮食生产和抓点示范现场会,承办了全省农机化现场会、小麦条锈病防控现场会,抓实粮食生产技术措施落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产业帮扶扎实推进,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抓实产业帮扶工作,守牢防返贫安全底线。推进有效衔接。制定了《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提请市委调整充实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领导小组),设立了5个乡村振兴工作专班和12个有效衔接专责组,筹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4次、有效衔接调度会议12次,研究推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任务落实。加强防返贫监测帮扶。将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户2634户9650人,及时纳入防返贫监测帮扶系统,动态监测,精准帮扶。累计落实到户产业奖补资金2.69亿元,扶持脱贫农户发展特色养殖3.65万头(只)、特色种植7.13万亩。强化入股资金监管。认真指导做好入股协议续签和分红兑付工作。全市承接农户入股的64个龙头企业兑现年度分红5879.72万元,协议到期54个、续签率100%;吸纳农户入股的962个合作社兑现分红6314.73万元,协议到期560个、续签445个,退股自主发展203个。深化东西部产业合作。梳理合作项目45个,组织各县和企业代表赴天津开展对接2次,确定共建农业产业园6个,实施产业项目11个,落实对口帮扶资金713.54万元。落实农业保险。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实施农业险种26个,完成种植业保险187.3万亩、养殖业保险247.8万头(只、箱)。协调保险机构开通绿色通道,累计赔付到户2.28亿元、较上年增长152.8%,受益农户16.1万户(次),在大灾之年最大程度减少了群众损失。
三年倍增行动加快实施,优势特色产业质效并进。坚持“一县一特色、全市一盘棋”,持续优化“四区四带”产业布局,加快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集聚,实现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和效益倍增。健全政策体系。认真研究学习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等重大政策,结合实际制定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市场化机制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群众持续增收实施方案》《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现代农业“十大行动”实施方案》《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方案》《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形成了意见管方向、规划管长远、方案管落实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为县乡抓落实提供了基本遵循。推进规模化种养。新建万亩(头、只)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18个。建成万只以上规模羊场28个,万头生猪育肥场13个、在建8个,千头以上规模牛场24个,15万羽以上肉鸡养殖场27个,肉羊、肉牛、生猪、肉鸡饲养量分别达到438.28万只、56.11万头、125.96万头、3562.31万羽,同比分别增长32.4%、17.9%、21.1%和40.2%,全市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7%。建成国家级出口苹果及质量安全示范区15万亩,苹果、瓜菜、中药材产量分别达到135.3万吨、221.84万吨、13.6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8%、47.9%和34.2%。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年度任务全面完成,特色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加快产业大县建设。支持环县建成百万只肉羊产业大县,宁县建成全国最大矮化自根砧苹果基地,镇原建成西北最大的白羽肉鸡产业基地,西峰、镇原、宁县建成存栏10万头以上生猪产业大县,宁县庆城苹果、环县肉羊、镇原肉鸡、西峰生猪、正宁肉牛、华池中药材、合水奶山羊等“一县一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发展势头强劲。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坚持保种、育种、制种齐抓,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推进早胜牛、陇东黑山羊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和舍饲肉羊新品种(系)选育,累计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3320份,建设畜禽良种保种场9个,建成优质脱毒苗木繁育基地3000亩。抓点示范推进落实。协调从市级有效衔接资金中安排抓点示范经费930万元,建成农业科技示范点186个。6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场会;9月份,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会,肯定了我市做法,推广了典型经验。
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引企建园、强化服务、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联农带农长效增收。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宁县苹果国家级产业园全面完成创建任务,环县肉羊省级产业园完成中期评估,新启动的镇原肉鸡、西峰生猪、正宁肉牛等7个省级产业园编制了五年规划和三年实施方案,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引培。全年新引培龙头企业28个,认定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协调金融部门发放新型经营主体贷款6.49亿元。新培育合作社103个,累计达到8006个,规范化程度达到73%;新培育家庭农场619个,累计达到1649个。强化人才支撑。积极引进国际国内专家130多人,统筹地方人才,组建了肉羊、肉牛产业国际队、国家队、地方队“三支”人才队伍,开展科技研发、技术转化和示范推广。积极引进大学生服务产业发展,着力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制定了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百千万”计划实施方案,全市培育高素质农民10001人,其中合作社理事长1000人,完成实用技术培训13万人。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乡镇示范农机合作社60个、村级植保机防服务队254个,培育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1841个。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库44座,占全年任务的100%,新增储藏能力4.01万吨,累计达到56万吨,农产品错峰销售能力持续提升。强化农业品牌培育。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81%。推荐“庆阳小米”“庆阳白瓜子”2个区域公用品牌、8个企业商标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名录,累计达到6个和21个。环县羊羔肉成功入选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环县中盛羊肉入选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供应食品名录。新申报绿色食品12个,“三品一标”产品累计达到95个。新认证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累计达到7个。推进产销对接。编制了“甘味”庆阳农产品目录,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参加“甘味”农产品北京展示推介等活动5次,召开苹果产销对接座谈会2次。落实苹果最低收购价政策,争取收贮补贴资金180万元,对接金融机构发放收贮贷款5.98亿元。推荐13个企业商标品牌进驻“甘味”广州馆等农产品直营店,引导44个经营主体入驻商超,推动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促农增收。全年完成一产增加值111.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8元,分别增长10.2%和10.7%。
农业项目扎实推进,“三农”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坚持把农业项目作为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推进农业上项目、扩投资,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0.3万亩,建成总面积居市州第5位。全市高标准农田累计达到237.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33%。争取2022年建设指标45.8万亩,投资5.5亿元,总量居市州第2位。积极争取农业投资项目。加强农业项目谋划储备,先后2次向省上申报各类项目97个,争取中省投资12.55亿元,较上年增长14.1%。先后2次赴农业农村部、4次到省农业农村厅专题汇报、衔接争取项目,环县入选创建全国第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全国农业产业链典型县,西峰彭原被列入全国产业强镇。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广泛争取社会投资,全市51个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35.42亿元,13个绿色循环农业重大带动性项目完成投资26.86亿元,全面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加快农业统计监测入库。制定了强一产促增收保目标工作方案,将任务靠实到产业、细化到项目、分解到县区。组织全系统200多名干部开展产业基础数据调查和项目调度,全面掌握产业发展现状,客观反映发展成效。会同统计、调查部门举办农业统计业务培训班,落实入库养殖场项目资金扶持政策,规范统计入库工作;主动向省市统计、调查部门汇报,对接产业发展、粮食生产、项目建设工作,加快统计入库,做到“应统尽统”。
“三大革命”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加快推进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探索推广寒旱改厕模式,全年完成户厕改造6.56万户,累计达到19.56万户,组织县乡村排查整改问题厕所7766户,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从2020年的24.15%提高到36.3%。改造提升乡村风貌。接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春夏战役”,突出“三清一改”、清脏治乱,规范全市畜禽棚圈外观设计,推动村庄清洁由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引导农民群众逐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全年创建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5个,建成清洁村庄397个,实现了1261个行政村清洁村庄全覆盖。加强农业生态环保。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均达到省上控制指标。
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盘活“沉睡”资源、壮大集体经济的有力抓手,加快推进改革重点任务落实,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成果。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环县国家级、合水县省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分别通过国家和省级第三方评估,市级10个示范乡镇、10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扎实开展清产核资,摸清了农村集体资产现状。全市共确认集体成员232.9万人,组建经济组织1409个,登记赋码率达到100%,顺利通过省级检查复核。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全市参与改革的经营主体达到1695个,带动农户29.15万户,入股资金30.23亿元,实现分红2.01亿元、村集体增收6555万元,顺利通过省对市第三方评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市126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10万元,较上年增加1.57万元,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5%。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建成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8个、乡镇服务站116个、村级服务点1261个,累计流转农村土地157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16%。积极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会同自然资源部门建立了农民违规建房部门信息共享、违规建房举报和宅基地审批月调度制度,指导县乡审批宅基地1065宗448.49亩,清理未批先建违法占地21宗8.4亩。完成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任务。市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全面组建,人员划转到位,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有序推进。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