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开发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研究报告
按照市政府安排,现就我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开发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形成专题研究报告。
一、发展成就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成就
1.文化产业发展总量不断扩大。连续成功举办了12届香包节和3届农耕节。每年组织文化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兰洽会、甘肃省文博会等各类节会50余次,组织举办了两次庆阳民俗艺术品拍卖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外建立营销窗口。加快电子商务建设,全市有23家文化企业入驻淘宝网,60家企业在庆阳阿里巴巴网站推销文化产品11大类200多个品种,月营业额80多万元。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03亿元,增速25.41%,占GDP1.65%,招商引资22.55亿元,资产总额33.49亿元,从业人数3.2万人。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建成8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291个农家书屋、32万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和23万户“村村通”、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83个乡级服务点、1152个村级基层服务点。2013年市、县投资2200多万元,完成了19.7万户庆阳本地电视节目地面数字无线覆盖工程,解决了近200万农民收看不到市县电视节目的问题。2014年建成了507个“乡村舞台” 和25户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的48个“文化集市”。
3.文化产业空间布局逐步集聚。全面启动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总占地1313亩,园区整体构思围绕“府”、“城”、“园”三条主线,以复原庆州府为载体,重点建设民俗与艺术、民俗与城市、民俗与未来、民俗与宗教四大主题板块,概算投资20亿元,目前镇朔楼、北城墙二层主体已完成。完善提升庆阳农耕文化产业园,打造传统文化展示区、传统农业体验区、黄土高原乡村休闲旅游区。加快建设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带动中医文化、岐黄养生、医疗保健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南梁红色旅游小镇建设,革命历史陈列馆等已建成,对外开放。
4.文化产业发展体制不断完善。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庆阳市文化产业开发优惠政策》,对文化产业项目,放宽市场准入,优先提供用地,实行税费优惠。实行以奖代补,凡在国外或发达地区省会城市设立对外营销窗口,给予10—20万元奖励。市财政列支文化产业发展经费6000万元,驻庆金融机构承诺“十二五”期间给予授信额度15亿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制定了《庆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资助项目审批管理操作规程》,规范理顺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县区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范畴,建立定期督查通报和年终考核奖惩制度。加强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市、县区两级文化产业统计月报制度。加强产业分析调度,定期召开协调推进会议,研究分析存在问题,推动任务落实。
(二)存在问题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特别是市、县两级重点文化设施升级建设任务较重,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市画院无馆舍;1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均不达标。二是文化产业规模小、实力弱,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小,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65%。产业经营主体以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为主,骨干龙头企业数量少,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三是文化人才严重不足。我市现有文化人才以民间艺人为主,大部分不懂管理、营销、策划和资本运作,没有经营管理公司的经验,文化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缺乏。
(三)发展潜力
1.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岐黄文化资源蕴藏丰厚,特色鲜明。周先祖十三代在此“教民稼穑”,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堪称庆阳“五绝”,香包绣制等5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医鼻祖岐伯曾在此与黄帝论医,成就了《黄帝内经》;创建了西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南梁政府。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
2.有待延伸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市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民俗文化产品生产,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产业深度开发,影视动漫、新闻出版、书画古玩、广告创意等行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协同以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信息产业、体育产业及农业的融合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3.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年产值11.03亿元,2015年可达15.32亿元,随着庆阳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独特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岐黄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强,必然蕴育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
4.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把文化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识的深化,思路的拓展,尤其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工作措施的强化,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工作基础。
二、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全面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积极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华夏文明。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要把握好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内在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推进。要把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传承作为关键环节、创新作为不竭动力,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着力用新的思想、理念、方法和技术,让文化彰显时代特色、反映发展实践,真正把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体现到华夏文明的挖掘、整理、传承、展示和发展全过程。
——坚持整体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与专项规划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相结合,按照全市上下步调一致、左右通力协作、各方同频共振的建设总要求,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夯实基础、协调推进,又要注重抓好最紧要的环节、最关键的领域、最具优势的地区,集中精力和资源尽快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既要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又要坚持市场主导。要突破行政区划,加强文化资源优势对接,加强文化产业链条衔接,加强基础设施布局连接,建立利益共享和共同推进机制,形成上下左右同频共振、各个县区互为补充的文化发展格局。要让市场成为文化资源配置的主体,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市场运作的办法,实现效益最大化。
——坚持强化保障与营造环境相结合。要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寻求更大支持。要增强大局观念,树立“一盘棋”的意识,找准定位,密切配合,主动沟通,共同推进,互动共赢。要把握好宣传导向和宣传重点,制定系统、生动、有效的宣传方案,把国家的政策解读明白,把我们的优势宣传到位,把发展的规划介绍充分,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为传承创新区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三)思路目标
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以建设特色文化大市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1313”工程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四大优势”(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悠久的周祖农耕文化、独特的岐黄养生文化、丰富的香包民俗文化),全面实施“十大工程”,奋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的精神家园,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步伐。力争用5—7年的时间,把庆阳打造成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农耕、岐黄、民俗生态及红色旅游文化综合开发区。到2020年,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形成较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基本实现文化大市建设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全面实施“十大工程”:
1.实施文物遗迹遗址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及古(典)籍整理出版工程。开展各级文物调查,建立各类文物资源数据库。强化文物安全防范设施,推进文物风险单位安防设施达标建设,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打造西峰南佐遗址和正宁中华黄帝文化保护利用示范性工程。实施以北石窟寺为重点的石窟寺保护项目,并延伸到镇原石空寺、玉山寺石窟和合水保全寺、莲花寺石窟等全市其它石窟寺。实施重要古建筑保护项目,重点保护西峰宝塔寺、肖金塔、公刘庙、老洞山,宁县辑宁楼、凝寿寺塔、湘乐砖塔、政平五代砖塔和张氏书房,正宁罗川赵氏石牌坊,环县宋塔、东老爷山,华池双塔寺石造像塔、范公祠、东华池砖塔,镇原原峰山,合水翠峰山,庆城慈云寺、普照寺、周旧邦木碑坊等古建筑。实施古城等遗迹遗址维修保护项目,重点实施西峰温泉古城、彭原城址,庆阳古城、庆城鹅池洞,环县古城、萧关故址,镇原彭阳古城,华池荔园堡古城门、柔远古城、大顺城、二将城、赵家岔旧石器时代遗址、洞洞沟遗址,正宁调令关和庆阳境内古长城、秦直道等遗迹遗址的抢救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综合保护、利用能力。深入挖掘民族团结互助史实,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重点是回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重视古(典)籍整理研究,对珍贵经卷与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出版和科学保护。
2.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杂技与竞技等文化艺术形态和样式。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环县皮影戏”、5项国家级和29项省级及5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保护传承,培育良好文化生态,丰富文化的多样性。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态博物馆等传承保护示范基地,使民间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承载方式、核心内涵得到有效传承发展。对处于濒危状态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抢救保护,特别是对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建立传习所,尽快培养接班人。创建陇东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态博物馆等,使民间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承载方式、核心内涵得到有效传承发展。
3.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加快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加大保护工作的投入。重点加强庆城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研究,大力发展旅游业,展示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元素,使每个县城各具特色。加强华池县南梁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工作,重现历史风貌,改善旅游环境,发展旅游经济。加强正宁县永和镇罗川村、宁县中村乡政平村等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积极发扬培育优秀传统村落,力争将符合条件的村落推荐为省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好利用好乡村的优秀历史遗存。
4.实施红色文化弘扬工程。重点加强对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旅游景区(点)的历史文化保护挖掘和规划开发。依托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纪念馆、山城堡战役纪念馆、陕甘红军纪念馆、王孝锡烈士纪念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中特区纪念馆、陕甘军边区陇东分区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援西军纪念馆、抗大七分校旧址、大凤川军民大生产展馆、寨子湾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驻地旧址和中共陕甘边特委驻地旧址等红色纪念馆,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丰富文化旅游内容,形成全市红色旅游资源与周边市县联接互动,打造红色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实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进工程。建设“1541”文化事业发展体系,加强“一个根本性建设”,即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完善五大体系,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传播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供给服务体系、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体系;实施四大文化惠民工程,即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工程等,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做好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开展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加强高山无线发射台站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高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和各文化单位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成庆阳传媒中心、庆阳大剧院并正式投入使用;新建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实施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和改造项目;新建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514个“乡村舞台”; 按照“一县一剧院两广场、一乡一剧场一广场”的标准,新建县级剧院、乡级剧场、县乡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在全市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实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进一步加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研究。建立陇剧研究所。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艺术精品创作,推出文学、美术、书法、影视、音乐和舞台艺术的精品佳作。打造黄土塬画派。拍摄一批全面反映庆阳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变化的专题片、纪录片和影视片(剧),创作一批颂扬庆阳独特历史文化、优美风光的通俗歌曲。继续打磨《绣金匾》、《古月承华》、《绿叶红花》、《情系南梁》、《医祖岐伯》、《山城堡儿女》、《留守岁月》等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舞台艺术作品,力争使之成为国家级精品剧目,争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等文艺奖项。
7.实施文化产业提升工程。按照整体一盘棋、一县一特色、一园一重点的原则,总体规划,错位发展,形成规模,聚集优势。围绕打响“红色南梁”、“庆阳香包”、“周祖圣地”、“岐黄故里”四大文化品牌,大力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复合型、非公有型、外向型、高科技型等六类文化产业,加快推进香包民俗、红色旅游、周祖农耕、岐黄中医药四大特色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创意、节庆会展等四类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香包民俗文化首位产业,逐步构建“6441”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庆阳农耕文化产业园、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环县道情皮影文化产业园和南梁红色旅游小镇、庆阳北石窟寺生态旅游区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建成陇东黄土缘文化影视基地等一批产业示范基地。依托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引进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扶持引导民营骨干企业发展壮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强强联合、做优做精,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路子。健全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培育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民俗文化产品市场和演艺娱乐市场。扩大文化消费,创新商业模式,强化市场营销,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农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就近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辟新的就业和致富门路。
8.实施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程。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与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加强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把西峰区打造成全市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庆城县打造成全省旅游强县、南梁红色小镇打造成全省新型旅游名镇。积极发展农耕文化游、民俗风情游、历史古迹游、黄土生态游有机整合,构建“大旅游”格局。提高旅游商品开发的文化创意水平,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挖掘旅游产业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产业的产业链条。突出旅游饭店和餐饮主题文化特色,结合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饭店,体现旅游经营服务的人文特质,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品位。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突出文化特色,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经济效益。
9.实施节庆赛事会展提升工程。继续挖掘资源潜力,创新节会形式,提高节会品位,突出个性特色,继续办好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等重点节会。结合实际,因时制宜,举办环县道情皮影民俗文化节、南梁红色旅游文化节、庆城赤城苹果节、宁县九龙金枣节、镇原潜夫山文化节等已有地方节会,更好地发挥节庆赛事会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参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深圳文博会、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甘肃省文博会、兰洽会等各级各类节庆会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产品展示展销,利用节会平台抓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继续挖掘资源潜力,创新节会形式,提高节会品味,突出个性特色,提升节会文化内涵,增强节会吸引力。充分发挥博物馆和纪念馆的作用,开展各种文化展览、展示活动。
10.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抓住基地、企业和人才三个关键,完善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领军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端复合型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重视发现培养扎根农村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发挥各级艺术大师的传帮带作用,抓好培训传承工作。积极与市内外艺术院校合作,建立艺术培训基地。整合教育资源,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培养文化节产业发展亟需的专门人才,壮大志愿者队伍。完善人才流动、使用、激励等机制。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为“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要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特色文化大市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市直部门单位分工协作、县(区)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要组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专门力量,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和落实。各县(区)、各有关部门也要有专门力量,明确专人负责,确保各项任务有人抓有人管。要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督查反馈机制、问题解决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工作落实。人大、政协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例会、质询、调研、协商等多种方式,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贡献力量。
2.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资金保障。加大公共财政保障力度,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加大金融保障力度,扩大与各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创新文化企业信贷模式,创新民间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融资,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完善落实吸引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用足用好已有的各项文化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科技、土地、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帮扶等方面配套支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签约项目的落地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培养和使用各类创意、经营管理等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充实壮大基层文化队伍力量,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3.多方协作联动,形成推动合力。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加强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加强宣传引导,调动各方力量,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同频共振。加强与省上相关厅局的沟通、衔接,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加强国内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开放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吸引力,做到市内主动、省内联动、国内互动,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顺利进行。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