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庆阳市“十四五”能源产业发展利用规划》的政策解读
一、编制过程
按照《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安排意见》(庆政办发〔2019〕53号),2020年,我局委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编制完成了《庆阳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并于2021年7月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2022年2月,提请五届市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进行审议,根据常务会议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指导下,组织编制完成了《庆阳市“十四五”能源产业发展利用规划》,规划初稿完成后,以书面形式印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各领导及市直有关部门征求了意见,我们吸收完善形成规划审议稿。
二、主要内容
《规划》共十三章。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形势分析。
发展基础。主要对“十三五”能源资源开发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发展机遇和挑战作了全面分析研判。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能源资源富集优势和革命老区政策优势,全面落实市委“双轮驱动”战略要求,加快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新能源发展,建成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和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展目标。到2025年,能源产业实现产值达到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500亿元,原油产量力争达到1200万吨,天然气产量力争达到30亿立方米,原油加工量确保600万吨。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煤炭产量力争达到2000万吨。
发展思路。稳增石油产能,带动原油增产、炼化提升、化工下游延伸全产业链发展;扩增煤炭产能,带动发展煤炭、煤电产业链;大增天然气产能,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以能源结构调整为引领,积极发展风光新能源,推进“风光火储输一体化”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总体布局。建设“一个示范区、四个生产基地”。
第三章至第十章,从能源开发建设,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任务。共八个方面。
(一)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推进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加大清洁能源电力消纳外送能力。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和特色高端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实现风光电资源规模化、基地化开发。
(二)石油开发及石油化工产业。一是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建设千万吨级原油智能化生产基地。二是推进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特色高端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三是延伸石油石化产业链,推进下游产业发展。
(三)天然气产业。一是建设国家级天然气快速上产基地。二是统筹天然气输配管网空间布局建设。三是打造区域天然气调峰与储备中心。四是加快培育多层次天然气加工利用产业。
(四)煤炭开发及现代煤化工产业。一是稳步推进煤矿开发,建设亿吨级智能化煤炭生产基地。二是坚持生态开发,推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三是推动煤炭深度转化,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
(五)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产业。一是积极推进风光电规模化开发,推动新能源持续快速发展。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①做强风光装备制造产业链。②打造新型储能装备产业链。③建设氢能装备制造产业链。④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六)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特高压外送工程为依托,统筹推进清洁电力外送基地建设。二是优化网架结构,全面提升电网供电能力。三是加快电能替代步伐,改善城乡用能模式。
(七)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创建现代能源市场体系。二是完善能源市场价格机制。三是强化能源法制与监管体系建设。
(八)能源绿色低碳消费。一是全力打造现代能源消费体系。发挥能源资源优势,有效落实能源消费双控行动,大力推进能源消费清洁替代。二是全面提升终端能源消费水平。加快推动终端用能电气化,积极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加速实现居民建筑清洁用能。
第十一章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保护。分析了煤炭行业、石油行业、天然气行业、火电行业、新能源行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保护措施。
第十二章投资及效益分析。
投资估算,到2025年,预计完成投资2230亿元,其中:石油化工1275亿元,煤矿建设180亿元,煤化工68亿元,电厂274亿元,电力外送、配网及农村电网93亿元,风电、光伏开发350亿元,能源产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经济效益,预计到202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增加值500亿元。其中:原油开采实现产值393亿元,实现增加值317亿元。原油加工实现产值345亿元,实现增加值128亿元。煤炭开采实现产值80亿元,实现增加值48亿元。天然气开采:实现产值34亿元,实现增加值22亿元。电力生产:实现产值162亿元,实现增加值52亿元。
第十三章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沟通协调机制;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激励引导机制;三是发挥引领作用,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四是协调要素供给,保障项目建设需求;五是加强技术创新,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