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庆阳市“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政策解读
一、制定背景
“十三五”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22.7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276.12万人次,其中组织化输转人数从2015年28.22万人次提高到2020年41.61万人次,增幅47.44%;2020年一、二、三产业就业结构达到7∶30∶63,服务业就业比重较“十二五”末提高11个百分点;累计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13.5万人次;2020年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24497.8元、3607.5元,分别比2015年提高7796.6元、1281.4元,全市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当前,我市发展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但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就业促进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一方面: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战略和“东数西算”、西电东送及支持特殊类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及“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重大经济战略,将进一步拓展我市发展空间,增加大量就业机会与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就业产生潜在冲击;全市就业总量压力较大,“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等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十四五”时期我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稳定和促进就业任务艰巨。
为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全市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指导就业政策制定,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经市政府同志,市政府办制定印发《庆阳市“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制定依据
《甘肃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甘政办发〔2021〕92号),《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庆政发〔2021〕17号)。
三、框架结构
《规划》共四大块十部分。第一大块“基础环境”,主要包括,“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发展机遇和主要挑战。第二大块“总体要求”,主要包括,“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三大块“主要任务”,主要从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就业容量、顺应新发展阶段着力优化就业结构、突出重点群体切实稳定就业基本盘、强化创业带动积极拓展就业空间、打造“技能庆阳”全面增强就业能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持续提高就业质量、完善服务体系优化提升就业服务水平等7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第四大块“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考核评估、加强舆论宣传。
四、主要目标
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就业优先战略,《规划》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市要实现“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全面提高、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等5大目标,设置了全市累计城镇就业12.5万人次、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50万人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累计15万人次、创业带动就业累计5万人次等12个预期性指标。
五、重点任务
《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包括7个方面34项:一是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本条包括保持经济就业良性互动、加快投资项目建设带动就业、促进新型消费增加就业、发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吸纳就业“主力军”作用、培育持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等6项重点工作。二是顺应新发展阶段着力优化就业结构。本条包括拓展农业农村就业空间、发展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就业质量、推动服务业发展培育更多就业增长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吸纳就业人口、实施乡村振兴促进返乡创业就业、促进区域就业均衡配置等6项重点工作。三是突出重点群体切实稳定就业基本盘。本条包括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工就业、多措并举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切实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等4项重点工作。四是强化创业带动积极拓展就业空间。本条包括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引导各类社会群体投身创业等2项重点工作。五是打造“技能庆阳”全面增强就业能力。本条包括前瞻性培养创新人才、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扩大中等职业技能人才规模、推进校企校地合作培养、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创业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积极培育“陇原工匠”、健全技能人才标准和评价机制等9项重点工作。六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持续提高就业质量。本条包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工资收入合理增长、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增进安全就业和平等就业等4项重点工作。七是完善服务体系优化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本条包括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健全就业失业监测预警机制等3项重点工作。
六、保障措施
《规划》明确,要采取以下四项举措推动我市“十四五”期间就业促进重点任务的落实。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政府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和组织协调作用,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加大扶持力度,靠实县(区)政府属地责任和发改、人社、教育、财政、农业农村、退役军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促就业责任,加强就业政策与财税、产业、投资、教育等行业政策的统筹协调,形成有利于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体系。三是强化考核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规划考核制度,把优化就业环境、落实就业政策、提高就业质量、扩大就业规模作为衡量促进就业工作的主要指标,把考核结果作为政绩考核、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之一。四是抓好舆论宣传,采取政策解读、新闻发布等形式,利用各类媒体媒介多渠道、多方位广泛宣传促进就业政策措施,提高群众知晓度,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选树一批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典型经验、典型人物,挖掘一批在基层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及时开展表扬激励,稳定社会预期,营造创业带动就业的浓厚氛围。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