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庆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政策解读
一、起草背景及依据
《庆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市级重点专项规划之一。在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县(区)的支持配合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新部署要求,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改善,围绕“减污、降碳、强生态”目标,紧盯国家和省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决策部署,紧密衔接《甘肃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庆阳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等专项规划,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立足市情实际,会同依托技术单位编制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书面征求了省生态环境厅、市直有关部门(单位)、各县(区)政府的意见建议,先后两次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听取市直相关部门(单位)和各县(区)生态环境分局意见。同时,利用市生态环境局网站、庆阳环保公众号等渠道,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先后五轮修改和完善,形成了《庆阳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5部分12章:
(一)规划的引导部分(第一章)。主要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全面完成、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取得实效、环境执法监管和风险防控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增强5个方面对我市“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进行了全面总结。同时,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环境风险较多、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环境治理不够深入、环境保护基础依然薄弱五个方面对我市“十四五”时期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分析。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第二章)。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市五届人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年工作思路,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生态环境持续巩固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或有效控制,黄河流域庆阳区域生态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的主要目标。围绕上述目标,设定了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修复等4个方面21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1项,预期性指标10项。
(三)重点任务(第三至十章)。一是统筹发展与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优化能源开发利用五个方面进行部署。二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从推进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深入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四个方面进行部署。三是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从强化生态保护评估和监管、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水土保持、推进固沟保塬工程、持续推进油区矿区生态修复五个方面进行部署。四是协同管控,强化大气污染防治。从推进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源治理、推动其他涉气污染物防治、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四个方面进行部署。五是深化“三水”统筹,提升水环境质量。从深化水生态环境综合管控、深入推进流域水污染治理、逐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四个方面进行部署。六是强化安全利用,加强土壤和农村环境保护。从加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风险管控、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深化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三个方面进行部署。七是强化风险防控,严守环境安全底线。从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环境管理、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完善生态环境应急体系四个方面进行部署。八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从健全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夯实环境治理企业主体责任、完善环境治理制度体系、发挥市场机制激励作用、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开展环境治理全民行动六个方面进行部署。
(四)重点工程(第十一章)。紧盯“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围绕污染防治和能力建设,共规划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8方面36类,概算投资41.2亿元。
(五)保障措施(第十二章)。包括4条。一是明确工作责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充分发挥市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作用。各县(区)政府要同步制定本县(区)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纳入本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体推进。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主动担责尽责,强化部门协作和地方指导,形成工作合力,推动任务目标落实。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准确把握中央、省、市相关资金投入政策导向,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创新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依托排污许可管理和环境监控平台,健全完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监测监控系统。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构建现代生态环境科技支撑新格局。四是落实评估制度。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度检查,根据评估结果及需求变化,适度调整规划目标和任务。在2023年底和2025年度,分别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对社会公布,并作为考核市级各部门、各县(区)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