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庆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一、起草背景及依据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庆阳建设,实现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我们依据《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深入研究,聘请省科技厅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我市《规划》的编制,起草了符合我市实际、上下衔接紧密的《规划》(征求意见稿)。随后,组织召开《规划》编制座谈会,广泛征求和吸收采纳了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区)科技局、有关高校院所和企业等32个单位的意见建议;组织专家评审论证会,充分听取并吸纳了专家的意见建议,加以修改完善,形成了《庆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二、主要内容
《规划》共8个部分,25个方面内容。
(一)基础与形势
主要对“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方面进行了梳理,从全球、全国、全省、全市四个层面对科技创新发展形势进行综合研判分析,综合判定“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趋势。
(二)思路与目标
指导思想: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整合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建设现代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基本原则:遵循“创新引领、人才驱动、重点突破、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
发展目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建成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强大创新力、显著辐射力的省级创新型城市,成为促进甘肃省绿色发展崛起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
(三)打造区域创新发展优势
创建高能级产业园区。主要包括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庆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三个方面。依托庆阳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争取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按照“一区多园、县区共建”的思路,加快推进庆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重点打造农产品食品精细加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油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商贸物流7个产业集群。依托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打造“四区四带四园”产业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示范基地。持续开展黄河流域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源水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协调发展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示范基地,形成集科技示范、科普推广、实验研究及技术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化示范平台。
创建“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和引才引智基地。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各类人才项目,以合同聘任等形式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建设国际人才聚集平台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吸引聚集国外优秀人才和团队来庆阳干事创业。
(四)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
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瞄准科学前沿和重点行业领域发展方向,加强以重点实验室为主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积极衔接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在气体分离膜材料、新能源、数据信息、精细化工等领域布局重点实验室,通过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取得一批原创突破性成果,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拓展新兴产业增长空间,形成新增长点。
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依托技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强的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联合研发攻关,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升级。激励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投入、技术攻坚、成果转化、中试实训、人才引育的主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打造高端科技创新服务载体。重点发展知识产权、创业孵化、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咨询等业态,推进庆阳科技大市场建设,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
(五)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优势产业品质。以现代农业、能源化工、文旅康养等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新兴技术与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品质。现代农业包括建设种质资源信息化平台等7个创新方向,能源化工产业包括发展风光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8个创新方向,文旅康养产业包括建设庆阳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创新示范区等8个创新方向。
挖掘潜力型产业优势。提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潜力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挖掘出未来新的市场需求。智能制造产业包括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等5个创新方向,生物医药产业包括建设药物研发中心等4个创新方向。
培育壮大成长型产业。促进数据信息产业、通道物流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成长型产业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实现持续成长。数据信息产业包括构建大数据生态产业链等5个创新方向,通道物流产业包括启动“物流通道建设年行动”等5个创新方向,节能环保产业包括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等5个创新方向。
(六)提升民生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人口健康。发展普惠精准的人口健康技术,推进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点围绕疾病防控重大需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数字技术应用、医疗器械研发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
生态环境。聚集优势科研力量,重点支撑“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行动和“一村万树”“固沟保塬”等工程,开展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技术瓶颈攻关和科技成果示范。
公共安全。紧扣平安庆阳建设,围绕社会治理、生物安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等领域技术需求,推进关键技术研发。
(七)重大改革和重要举措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全面梳理和系统重构科技计划体系,改革科研组织管理和项目形成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改革,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进市县两级加大科技投入,优化配置财政科技资源,探索和完善“科技创新券”等资助方式,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引导全社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
聚集科技创新人才。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人才政策措施,抓好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培育工作。
深化区域开放协同。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与各个中心城市群合作及东西部协作,促进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高端创新平台对外开放合作。
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容错试错机制,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发展创新创业载体,完善产业链综合服务配套,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八)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建立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
强化政策保障。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创新政策联席制度,确保政策落地落实。
做好衔接配套。加强规划内容与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科技创新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密切衔接。
加强科普宣传。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科普场馆运营质量,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