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庆阳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的通知
庆政发〔2016〕40号
庆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庆阳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中、省驻庆有关单位:
《庆阳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庆阳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23日
庆阳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方案》(甘政发〔2015〕94号)精神,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全市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引领、以法制为保障、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遵循,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加快构建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出一条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增长模式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以市场需求和产业扶贫为导向,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按照资源禀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品牌经营要利润,全面推进节本降耗、提质增效。
坚持发展方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创新应用绿色增产技术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
坚持发展动力向改革创新转变。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思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激活各类农业生产要素。
坚持经营体系向专业化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到203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显著成效。产品优质安全,农业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农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种养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1. 提高粮食单产和产能。实施“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稳定总产”的粮食安全战略,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水”为着力点,筑牢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全市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50万吨以上。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现有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实施,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和梯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分区域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提升耕地质量,将粮食产能落实到田头地块,实现“藏粮于地”。推进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健全完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强化旱作农业区的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地位;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提升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产能,重建“陇东粮仓”。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左右,其中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350万亩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7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700万亩。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集中力量争取把环县、镇原、宁县打造成年粮食生产能力2.5亿公斤左右的粮食生产大县。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粮食单产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藏粮于技”。加快实施抗旱规划项目建设,提高旱区蓄水保水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实现“藏粮于水”。(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水保局、市粮食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 大力发展草牧业。按照农牧结合、草畜配套、循环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牧草生产加工和牛羊规模养殖,加快建立以草食畜为核心的现代草牧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市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和60%,秸秆综合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草原植被盖度达到80%以上。一是大力发展饲草产业。在全市大面积退耕种草的基础上,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塬边、川台、庄前屋后空地种植紫花苜蓿,每个草食畜养殖场必须配套种植紫花苜蓿,每年更新种植紫花苜蓿100万亩,其中耕地种植面积达到10%以上。充分利用全市玉米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推广玉米秸秆青贮,加大农作物秸秆微贮、黄贮、氨化等秸秆加工利用技术,年秸秆青贮达到250万吨左右。二是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科学规划规模养殖结构和布局,鼓励农户发展设施化养殖,加快推进传统养殖场和低层次养殖小区的规模化、标准化改造,强化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提升适度规模养殖水平。三是加快良繁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切实抓好肉奶牛、肉羊等良种补贴政策和相关项目落实,改善种畜禽质量检测手段,提高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完善种畜禽场基础设施建设。在环县、华池、庆城、宁县、镇原、合水每县新建1个良种肉羊纯繁场,全市每年新建40个(环县、华池、庆城3县每县10个,其他县各2个)波尔山羊、小尾寒羊、无角陶塞特、萨福克等良种肉羊扩繁场,使全市种羊场达到200个;在西峰规范改造庆阳沃得利种猪繁育基地,每年向全市提供良种仔猪5万头;改扩建肉牛基地乡镇冻配点100个,每年冻配基础母牛5万头。积极争取种质资源保护场建设等畜禽品种保护项目支持,加大我市早胜牛、庆阳驴、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等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力度。在宁县、镇原、正宁、西峰4县新建20个早胜牛繁育场,年纯繁早胜基础母牛0.4万头。到2020年,全市畜禽良种率达到80%以上。四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在扶优扶强继续壮大以兴旺牧业、大禹肉羊、古象奶业、中盛鸡业、雨润集团福润肉类加工、环县正丰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羊肉加工、解语花羊绒制品为主的涵盖草产品、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招商引资、鼓励经营大户和社会资本参与,争取每个产业引进1个国内外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进行猪、牛、羊肉等产品的精细分割和精深加工,增加产业附加值。发展畜产品运销经营大户,建设交易市场,开展农超对接,培育一批具有我市地域优势、在省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明显竞争优势的畜牧业品牌产品。(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工信委、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 做大做强苹果产业。充分利用苹果产业带的自然资源优势,以8县区80个重点乡镇为主,建立健全市、县、乡果业管理服务机构,全力实施苗木繁育基地建设、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果品宣传推介“四大工程”,全力推广优质矮化良种苗木繁育技术、旱地矮化密植栽培技术、郁闭老果园间伐改造提质增效技术,加强对苹果商品化处理、贮藏营销、宣传推介、果品加工等全链条的提升,扩大“庆阳苹果”在国内外市场的美誉度、知名度和附加值。“十三五”期间,每年新栽苹果10万亩以上,改造郁闭低效园6万亩以上,到2020年,建设万亩以上果带20个以上,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其中挂果面积达到100万亩左右,产量150万吨以上,产值75亿元以上,贮藏能力达到90万吨,商品化处理能力达到45万吨,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苹果产业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责任单位:全市苹果产业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4. 优先发展特色农业。深入推进农业品种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出高效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推进苹果、小杂粮、黄花菜、中药材、白瓜籽等特色产业发展,鼓励特色产业适宜区稳步扩大种植规模,扶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种植示范园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积极推进瓜菜产业发展,重点鼓励扩大高原夏菜生产规模,建设绿色优质高原夏菜生产基地;扶持发展设施蔬菜,积极推进老旧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改造升级,鼓励引导发展非耕地设施蔬菜,拓展设施蔬菜发展空间。稳定马铃薯种植面积,继续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全面推广集成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着力提高马铃薯单产水平。调整中药材种植结构,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扩大GAP标准化种植,实施道地药材认证,促进传统大宗药材向优质道地产区集中,做强做精陇药产业。(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水保局、市果业局、市扶贫办,各县区人民政府)
5. 突出发展设施农业。扎实推进农林牧渔设施化发展,着力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积极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重点发展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示范应用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及物联网技术,推进设施高效蔬菜、应时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花卉、工厂化育苗等设施种植业发展。全市每年新增设施瓜菜生产面积1万亩。大力发展设施畜禽规模养殖,鼓励配套建设供料供水、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疫病防治和生产监控等机械化自动化设施设备,着力提升畜禽养殖设施化装备水平。扎实推进设施化林果业,重点发展防雹网棚、钢架大棚、喷微灌设施、果园耕作设备、杀虫灯、防虫网、粘虫板、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提升林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设施渔业,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果业局、市扶贫办,各县区人民政府)
6.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展农机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实施好农机深松整地项目,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突出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农机化技术的普及推广,启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鼓励农机合作社等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鼓励跨区域作业服务,不断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管,扎实开展平安农机建设,实现安全发展。2020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农机化步入高级发展阶段。(责任单位:市农机局、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安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7. 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围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突出抓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抓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蔬菜水果标准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和收储运主体备案登记等生产环节质量追溯制度,严格落实生产环节主体责任,保障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动物疫病防控,加快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推进畜禽健康养殖,引导畜禽养殖场(户)完善防疫设施设备和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养殖档案记录,推行封闭饲养的养殖方式;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落实免疫、消毒、调入动物隔离观察等防疫措施,规范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使用,提升畜禽养殖安全水平。(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果业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适度规模经营载体,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农业发展从分散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8. 着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龙头企业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带动贫地区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致富及农业综合开发、基建投资等涉农项目,扶持发展各层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活动,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积极推广农社对接模式,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承担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设施,支持贫困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生产工具等资源资产参股,获得稳定的分红利益。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销企业达到350户,农民合作社达到600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0户以上(其中国家级3户,省级40户,市级107户)。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1000个,家庭农场达到200个。培育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户,5000万元以上的20户,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形成较为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5%以上。其中苹果贮藏能力达到90万吨,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占总产量的80%。(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果业局、市扶贫办,各县区人民政府)
9.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创建企业生产原料生产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向前延伸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向后延伸建设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引导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农业保险资助等服务,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以绿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创建为手段,扶持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鼓励整乡镇、整县域标准化示范创建,到2020年建成省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18个以上。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探索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强化政府公益服务,加快培育区域品牌,鼓励引导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积极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及甘肃名牌产品,到2020年,全市完成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52个,其中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10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0个、登记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12个。每年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0项以上,逐步实现全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全部贯标生产。大力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多元化产业格局。(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果业局、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0.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提质、提效。围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观光园、绿色农产品品尝园、农耕文化展示园、农事劳作体验园、农业新科技新品种示范园为主题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突出抓好要素聚集、技术集成和效益集约,实现现代农业示范区数量、质量提升,形成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市级示范区(园)为支撑、县级示范园为依托的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打造农业转型发展的“先导区”。到2020年,在全市创建8个以上起点高、功能全、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园)。(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1. 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农民增收为主线,农业生产为依托,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引领,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融合机制为纽带,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休闲农业等相关服务业的有机整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优化农产品产地生产力结构布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连接、协同发展。鼓励各县区发展农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庄等休闲农业,创建特色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进一步催化新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培育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果业局、市工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旅游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2. 积极创新农业营销服务。围绕驿马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园,镇原金龙工业集中区绿色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现代物流等聚集区,积极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形成若干重要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支持龙头企业在省内外设立产品展示和直销窗口,促进产销衔接,鼓励企业“走出去”,带动全市经济发展,也鼓励企业“引进来”,发展享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流通主体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直供直销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农业大型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扩大农产品网上销售规模;支持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鼓励电商、物流企业在乡村设立服务网点,不断提高农村网店物流配送效率。扎实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组织实施好全市电子商务村级示范店建设项目,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电商扶贫工作进度。(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牧局、市果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加快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适度有序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推进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促进各类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快构建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3. 大力推进高效节水农业。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快农田灌溉渠系配套建设,继续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全面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在有灌溉条件的县区重点推广膜下滴灌和垄膜沟灌两大技术,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和灌溉技术提升,加快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认真开展节水农业示范,积极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喷灌滴管、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等节水配套技术。(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牧局、市果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4. 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按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的要求,突出特色优势产业间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积极探索农牧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加快促进玉米、马铃薯种植和草食畜牧业有机结合,积极推广“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果园(菜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秸秆及养殖场废弃物—基质—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饲料有机肥—生态养殖和有机农业”、“马铃薯加工副产物—发酵—饲料—生态养殖”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动企业、园区生产小循环和区域产业大循环良性互动。在环县开展粮改饲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引导扩大秸秆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种植面积,为草食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果业局、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5. 认真开展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合理制定施肥限量标准,优化氮、磷、钾配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化精量施肥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精准施肥,减少农业内源性污染,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大力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果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6.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进养殖污染防治。科学选址,合理布局,配套畜禽养殖环保设施,大力推行清洁养殖和污染防治先进技术,积极做好畜禽养殖废物规范化处理,开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新建、改扩建畜禽养殖企业配建堆肥场、化粪池,推广堆肥发酵、沼气化利用、有机肥生产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推广使用厚度0.01mm以上地膜,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建设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实现废旧农膜回收站点乡镇全覆盖、千亩全膜玉米种植村全覆盖。充分发挥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大技术改造,提升回收加工能力。积极落实“以旧换新”,优惠收购废膜等扶持奖补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主动清理残膜的积极性。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划定秸秆禁烧区域,强化秸秆禁烧监管,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黄贮,小麦秸秆氨化等技术,实现秸秆饲料化,全市每年青贮、氨化作物秸秆250万吨左右。积极推广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过腹还田、沤化还田和高茬收割等技术,实现秸秆肥料化,全市每年推广秸秆还田技术100万亩以上。实施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全面完成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摸清全市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物种类、污染区域、污染程度、污染趋势等现状。启动农作物与土壤协同监测,摸清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对产地农产品的污染程度。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农产品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实施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在轻度污染区,通过推广低镉积累品种、加强水肥管理等措施修复;在中、重度污染区,开展农艺措施修复治理,同时通过品种替代、粮油作物调整和改种非食用经济作物等方式,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少数污染特别严重区域,划定为禁止种植食用农产品区。(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果业局、市环保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加快转变农业管理方式。深入推进农业关键领域改革,强化顶层设计,创新管理手段,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等体制机制,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管理体系,加快释放农业发展活力。
17. 推进农村产权和权能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力争2-3年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土地流转纠纷调解机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开展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点,促进规模化经营提质增效。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开展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管理新机制;建立完善国家对农民合作社扶持资金转为贫困户入社股金政策通道。深化水利和林业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开展集体林地股份制改革试点,促进民营林场发展。(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果业局、市水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8. 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始终紧盯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这一培训目标,继续实施千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四项培训行动,不断探索培训依托载体,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逐步强化农业科技人员科技推广能力。进一步理顺乡镇、区域农技站管理体制,完善农技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农技站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县区农业科技专家真帮实带基层农技站工作人员,把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传到基层农技站工作人员手中,真正发挥基层农技站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作用。市县两级农业科技人员利用下乡入户的各种培训机会,及时、准确的向农民讲解实用种养技术、绿色无公害产品生产加工流程、农业废弃物和高毒农药危害等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难题,增加群众生产生活的科技投入力度,逐步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步伐。(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9. 推进法治农业建设。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法治体系,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重点难点领域建章立制工作。深化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农林水利等领域内的综合执法,依法完善各类执法主体,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好农村改革中涉及到的群众利益问题。(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政府法制办、市编办、市林业局、市果业局、市水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0. 推进农业信息化。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有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互联网服务平台,加强产销衔接。抓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网络工程和金农工程二期项目建设,完善相关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农业农村数据采集、应用、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农业物联网试验工程,推进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加快全市农业“三台”建设步伐,强化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资源环境、供给需求、成本收益等监测预警水平,推进农业大数据应用,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工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主要措施
(一)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根据农业转方式的重点目标任务,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继续增加财政投入,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安排专项资金,强化预算执行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进扶持方式,对部分公益性项目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扶持,加大生产经营性项目贷款贴息、担保、保险和风险补偿比例,撬动社会资本跟进投入。探索建立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激励扶持政策,支持开展种养循环农业示范、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建设、休闲农业推进、农业品牌培育、农业电子商务建设等项目,启动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信息进村入户、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示范、中低产田改造、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等工程,推进农业巨灾保险补贴试点。实施牛羊养殖大县财政补助政策,完善设施农业扶持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争取提高牲畜保险保费国家和省上配套比例,支持优化粮饲种植结构,开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种植、粮草轮作;支持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积极施用有机肥;支持推广使用高标准农膜,开展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粮食局、人行庆阳中心支行、市银监分局、市农机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创新农业农村投融资体系。坚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健全政策支持、公平准入和差异化监管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创新财政支农手段,健全金融支农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基金、股权、信托、租赁、保险等新型投融资模式,运用贴息、担保、投保、风险补偿、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涉农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贷款等金融产品,开发适应农时和不同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产品,加快农村物权交易平台建设,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合理确定贷款周期和放贷规模。深化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其融、承贷和政策对接平台的作用,有效破解金融制约“三农”发展瓶颈。启动组建市级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快建设覆盖全市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体系,创新农业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业政策保险覆盖范围,加快探索农业灾害保险服务,增加农业抗风险能力。(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国土资源局、人行庆阳中心支行、市银监分局、市农牧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帮助农民控成本、降风险。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全市农业“三台”、农业信息网、“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公益性服务机构拓展服务范围。引导鼓励经济组织和农村能人领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供种育苗等服务。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社会化服务。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支持供销合作社和邮政系统更好服务“三农”,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编办、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交通局、市科技局、市供销社、市气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情况督查,稳步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探索质量安全监管新机制和新模式。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准出准入衔接机制,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和运输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到2020年全市实现主要农产品追溯管理全覆盖。继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行动,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持续开展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瘦肉精”、生鲜乳、生猪屠宰、水产品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动物防疫工作,落实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管理相对人的主体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队伍建设,稳定增加经费支持,加强县、充实乡、覆盖村,实现监管无缝隙、无盲区。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信息互通制度,提高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县区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资市场监管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责任单位:市农牧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粮食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加强组织领导
市上成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牧局。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政策落实、评价考核和监督工作。市农牧局要牵头建立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的农业转方式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协商,注重政策衔接,研究制定推进措施,总结和推广经验,形成促进农业转方式的工作合力。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结合各自工作职责,积极推动重大政策和重点任务的实施。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提高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把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