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批转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庆政办发〔2016〕202号
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批转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中、省驻庆有关单位:
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庆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2月29日
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市发展改革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60号)精神,进一步提升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加快补齐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不足、通道不畅、部分枢纽衔接不顺、联运链条不通、运输标准化信息化规模化及企业协同发展水平不高等短板,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升综合服务效率,积极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通道,以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为主线,以融合联动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加快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积极构建立体化、开放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抓住关键环节,强化精准衔接,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打通社会物流运输全链条,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交通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构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18年,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单制”便捷运输制度基本建立,开放共享的交通物流体系初步形成,多式联运比率稳步提升,标准化、集装化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应用更加广泛,公路港和智能配送模式有序推广,运输效率持续提升,物流成本显著下降。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率较2015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
到2020年,基本建成互联畅通、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实现以供应链和价值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交通物流企业,建成设施一体衔接、信息互联互通、市场公平有序、运行安全高效的交通物流发展新体系。城乡物流配送网点覆盖率提高10%左右。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率较2015年降低2个百分点。
二、推进交通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三)构筑互联互通综合运输骨干物流大通道。
加快实施公路畅通工程、航路广通工程、邮路融通工程,积极衔接铁路连通工程,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构建“三横两纵”高速公路网(三横:庆城至雷家角、庆阳至平凉、榆林子至正宁;两纵:甜水堡至永和、打扮梁至庆阳),“三横两纵”铁路网(三横:环县至褚家湾、平凉至庆阳至黄陵、西平铁路;两纵:银川至西安、庆阳至长庆桥),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骨干网络,更好地服务生产生活物资流通和公众安全便捷出行。(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四)完善多层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 铁路连通工程。以扩大路网覆盖面,增加路网密度为主要方向,加快建设新的省际、区际运输通道,使总体运输能力能够满足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做好协调服务,配合银西铁路建设、施工单位加快建设进度,确保2020年建成投运。积极向上汇报衔接,争取列入全省“十三五”铁路发展规划的庆阳至平凉铁路2017年开工建设,庆阳至黄陵、环县至禇家湾、庆阳至长庆桥等铁路“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编制《陇东地区铁路建设方案研究》,谋划好长期铁路建设。(市发改委、各相关部门,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2. 公路畅通工程。高速公路联网畅通。结合县县通高速目标,全力配合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大力推进省级高速公路和地方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市县全面覆盖、运行通畅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到2020年,建成高速公路约573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70公里以上。(市交通局,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国省干线提级改造。加快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提高普通国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比重。强化普通国省道未贯通路段建设,基本消除无铺装路面,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到2020年,建设普通国省道1400公里以上,其中普通国道500公里以上、普通省道900公里以上。(市交通局,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农村公路畅通安全。按照“四好农村路”的要求,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攻方向,认真贯彻落实“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全面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加快实施“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硬化工程,适度推进县乡道路联网工程。到2020年,建成农村公路约7800公里。(市交通局,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专用公路巩固拓展。根据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加快完善战略战役通道及联络线布局,促进国防交通和地方交通建设协调发展。按照“5A级景区以高速公路连通,4A级景区以一级公路规划布线,先实施一幅”的原则,加快实施景区连接公路提等改造工程,有效改善景区对外交通通行条件。(市交通局,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3. 航路广通工程。适时启动庆阳机场4D级改造,在华池、环县、正宁规划选址建设3个通用机场,在已开通北京、兰州、西安、上海、银川、广州航线的基础上新增成都、乌鲁木齐等城市航线,实现与国内一线城市和商贸旅游城市通航,不断拉近城市之间对外开放距离。(市发改委、交通局,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4. 邮路融通工程。优化邮政网点布局,进一步强化农村地区邮政服务网点建设和改造升级,有序推进网点分级管理。支持邮政企业整合三农服务站资源,设立相对固定的村邮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村邮站,实现村村建站,彻底解决农村不直接通邮问题。支持快递企业建设现代化立体仓库和信息平台,形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转运体系。(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五)打造功能完备的交通物流枢纽节点体系。
1. 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网络布局。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枢纽站建设,重点推进庆阳市综合交通枢纽站建设(将银西高铁站、西峰汽车西站、公交车站三站合一建设),规划建成一个集公路、铁路、城市公共交通于一体的交通综合客运枢纽。推动具备条件的综合客运枢纽向城市综合体转型发展,继续引导和推进具有较强公共服务属性和区域辐射能力的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发展,重点建设具备多式联运功能的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合理引导与周边产业集聚区统筹布局。(市交通局,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2. 加快公路运输枢纽建设。结合城市功能区划调整、城市新区建设等新要求,推进地市普通公路客运枢纽建设,做好普通枢纽与综合枢纽的衔接。围绕当地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一批与重点旅游景区相配套的客运站。加快推进与市级产业示范区、大型专业市场相配套,与制造业、商贸业相联动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路货运站场与物流园区规划,根据实际需求改造提升现有货运站场,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市交通局,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3. 加快物流枢纽体系建设。围绕全市现代物流产业“两带三枢纽六园区七中心”布局,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综合加工配送中心和产地集配中心,初步建成一批以鲜活农产品流通为主导,覆盖生产、加工、配送、销售终端全过程的产业链,使产销链条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实现重要流通节点互联互通。加强物流园区或中心的基础配套建设。抓住已经布局建设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针对园区或中心的功能和需求,进行物流园区给水排水、供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等负责)
三、提升运营管理服务水平
(六)提高联运服务水平。
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服务。鼓励铁路、公路、航空等多式联运发展,推动运输企业和货主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重点在大宗物资、集装箱运输等方面开展绿色低碳联运服务和创新试点。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服务,支持有实力的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整合物流服务资源,建设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物流、供应链金融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协调铁路运输企业在干线铁路沿线物流园区之间开行小编组、快运行的钟摆式、循环式等铁路集装箱列车。(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工信委等负责)
(七)推行物流全程“一单制”。
推进单证票据标准化。以整箱、整车等标准化货物单元为重点,制定推行企业互认的单证标准,形成绿色畅行物流单。构建电子赋码制度,明确赋码资源管理、分配规则,形成包含货单基本信息的唯一电子身份,实现电子标签码在物流全链条、全环节互通互认以及赋码信息实时更新和共享。加快推广“一单制”,实现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市交通局负责)
四、构建共享平台实现交通与物流资源高效利用
(八)建立完善专业化经营服务平台。
1. 打造市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现有市级相关平台为基础,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模式,以物流园区等物流资源和信息主要集中区为载体,搭建市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的信息系统实现深度对接,提供信息发布、线路优化、仓配管理、追踪溯源、数据分析、信用评价、客户咨询等服务,推动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供销社等负责)
2. 打造智慧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加快全市智能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建设市级行业数据中心、交通信息通信网网络工程、公路水路交通运输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省市交通运输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管理平台体系,构建基于ETC/M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公路半自动车道收费系统)的智慧物流服务平台。鼓励社会资本有序建设专业化交通物流经营平台,进一步拓展综合物流与供应链服务,推进“平台+”物流交易、供应链、跨境电商等合作模式。围绕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收费站及沿线可利用的土地、设施等资源,在全市合理配置区域分拨、城乡配送、供应链服务等物流服务功能,与相关社会物流节点之间实现有机联动,打造覆盖全省的智慧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市交通局、市工信委负责)
(九)加快交通与物流跨行业多网互联。
提高行业信息互联水平。以市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推进铁路、公路、民航、邮政、供销、安全生产、检验检疫等行业系统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间信息联通,积极对接承载“一单制”电子标签码赋码及信息汇集、共享、监测等功能的国家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货运车辆与仓储设施、配送网点供需信息快速匹配,实现“一单一码、电子认证、绿色畅行”。发挥核心物流企业对行业资源的整合能力,支持跨行业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发展。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打通物流信息链,优化物流行业管理模式,推进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商务局、市供销社、市质监局等负责)
五、创建协同联动的交通物流新模式
(十)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公路港网络。
1. 加快公路港建设布局。重点依托公路货运枢纽等,推进公路港规划建设。发挥西峰、长庆桥流通节点城市、重点物流园区布局功能,建设与铁路货运站、机场等有机衔接的综合型公路港。推进公路港等物流园区之间运输、集散、分拨、调配、信息传输等协同作业,鼓励公路港连锁经营。整合货源、车辆(舱位)、代理、金融等信息,为物流企业提供运营支撑、系统支持。积极引进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鼓励市内物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区域公路港联盟,推动行业内资源共享和跨区域运输组织,带动全市公路港联动发展。鼓励推广生产生活综合配套、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的新模式,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交通局等负责)
(十一)推进交通物流装备现代化与标准化。
1. 强化智能化物流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运输和物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卫星定位装置、不停车电子缴费系统、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技术的应用,推动库存、配送信息在供应链上下游及时共享、协同响应,强化“物联网+全程监管”,推进“互联网+供应链管理”。(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工信委等负责)
2. 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围绕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推动货运标准化电子货单、托盘标准化、集装箱标准化、集装袋标准化等技术标准在全市普及应用,建立托盘共用体系,推进管理软件接口标准化。推进多式联运专用运输装备标准化,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逐步淘汰栏板式货车。在构建区域物流服务体系过程中,注重对仓储和转运设施、运输工具、停靠和卸货站点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调动企业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的积极性,推进重点物流企业参与专业领域物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修)订和标准化试点工作。(市商务局、市质监局、市工信委、市交通局、市发改委等负责)
(十二)推动物流配送主体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1. 引导传统物流企业规模化发展。继续深入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释放物流需求。努力提升物流企业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积极发展特色定制物流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物流需求。鼓励传统交通运输、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商务局等负责)
2. 推动传统物流管理向供应链管理过渡。鼓励传统运输物流企业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整合从采购、订单、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环节到上下游协同、内外部数据交换、供应链金融等供应链服务环节,推动互联网与供应链大数据应用融合,打造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完整物流供应链集成管理体系。支持交通运输、物流企业联合构建城市、农村智能物流配送联盟,积极发展城市同城货运、众包物流、冷链物流等新模式,推动配送服务向农村延伸。鼓励利用邮政、供销社等网点,加快完善邮政便民驿站、电商仓等城乡物流快递服务体系,开展城乡共同配送,打通农资、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高效便捷通道,着力解决由乡镇到村“最后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百米”快递配送瓶颈问题。(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社等负责)
六、强化政策保障
(十三)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推进交通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发展改革、交通运输、商务、工商、检验检疫等部门间协作,完善各层级的物流政策综合协调机制。按照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进一步放宽对物流企业资质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条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政策协调和物流合作,推动市内物流企业与省内、国内先进物流企业合作交流,支持物流企业“走出去”。做好物流业利用外资工作,扩大商贸物流、电子商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等负责)
(十四)规范市场秩序。
交通运输、工商等部门要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线上线下联合的惩戒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进一步规范涉路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切实加大对公路“乱收费”、“乱罚款”等违法行为的清理整顿力度,深入推进公路超限超载治理。严格落实各项涉路行政执法制度,取消不合法收费。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监督管理,完善物流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建立物流业信用体系,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增强企业诚信意识和安全意识,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物流信息安全管理,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对物流业市场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物流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行业垄断、地方保护等行为。(市交通局、市工商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发改委等负责)
(十五)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国有运输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交通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发展。建立健全企业首站负责、安全互认、费用清算等相关制度。建立政府服务、企业管理、第三方监督的保障体系,确保企业对用户需求及时响应和反馈。(市国资局、市交通局、市质监局等负责)
(十六)完善扶持政策。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交通与物流领域,继续通过财政性资金、专项建设基金、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等投资模式,对交通基础设施、物流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予以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针对物流企业特点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交通物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合理界定交通物流公益设施的范围,加大用地支持,在建设用地指标等方面给予保障。认真落实物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物流业统计工作水平,完善物流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统计指标。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委、市金融办、人行庆阳支行、市国土资源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统计局、市交通局等负责)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全市“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综合交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聚焦交通物流结合部打通“微循环”,从硬件、软件、管理、服务等方面促进衔接融合。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指导,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推动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重点难点问题。各县区要结合实际,继续发挥好流通节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行业协会组织要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政企沟通、调查研究、技术推广、标准制(修)订、信息统计、咨询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构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体系,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流通服务保障。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