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五届第四次会议第P002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景恒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关注与支持。关于进一步加强石家及遇村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建议,我局已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专项调研与深入论证。现答复如下:
一、考古发掘有序推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佐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印发了《加强南佐遗址石家及遇村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意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调研指导,协调解决考古发掘保护利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特别在政策、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主动争取衔接,积极推动落实,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石家及遇村遗址在庆阳市总体规划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13年底,石家墓群盗掘现象时有发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汇报省市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保护挖掘。2014年,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石家墓群和遇村遗址保护性发掘;2015年8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勘探;2016年3月正式开始考古发掘。目前已完成勘探面积近30万平方米,发现东周时期城址1座、两周及秦汉时期墓葬11702座、车马坑45座,发掘东周时期墓葬660余座,出土文物3万余件;出土文物按质地分为铜器、陶器、泥器、玉石器、漆器、金器、瓷器、骨器、玛瑙等,其中:青铜器2343件、陶器5219件、仿铜器2599件、玉石器4737件、兵器122件。初步摸清了石家墓地空间分布、层级结构和遇村遗址遗存内涵、分布状况,预计整个墓群保护性发掘需10年时间。
二、考古成果引人注目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石家及遇村遗址关注度日益提升,发表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王永安、孙锋、杜博瑞、冯志军等专家学者,先后在《中国文物报》、《中国新闻网》、《中新社》等媒体,发表了《交流、变迁与融合—甘肃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考古新发现》、《甘肃石家及遇村遗址新现西戎墓地》、《宁县石家墓地“棺床”与“棺束”遗存初步认识》等专题文章10余篇,产生较大影响。2017至2021年期间,石家及遇村遗址凭借其独特的考古价值,先后获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
根据考古工作成果,遗址大致可分为城址区、城西墓地区、城北墓地区、城南墓地区4个分区,目前发掘的墓葬中,高等级的7鼎6簋墓葬9座,随葬品种类丰富,包含有铜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石器、蚌器、泥器、陶器、瓷器等,按其功能又可分为礼器、兵器、车马器及墓主人近身之物等。遗址在结构上分为三种:①在年代分期上,遇村遗址第二、三期与石家墓地第一、二期共存;②在文化内涵上,石家第一期与遇村第二期都以周文化为主体,北方草原文化占有一定比例,秦文化因素亦有渗入,石家第二期与遇村第三期城址渐废,周文化为主,秦文化因素并存;③在等级规模上,遇村遗址发现的城垣和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表明该遗址是一处等级较高的城址,与石家墓地发现诸多高等级贵族墓葬相匹配。遗址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历史价值。遗址所发现的多层次聚落结构,首次建立起陇东地区西周至战国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揭示了周秦戎在这一关键区域的复杂关系,对于认知周文化在西土统治格局的演进,以及研究该地区族群交流、融合,乃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②科学及艺术价值。遗址发掘出土的城垣遗址、大型建筑基址以及青铜重器、精美玉器、豪华车马器等充分反映了其所处历史时期的高超技术工艺,代表了当时的先进生产力,也体现了极高的艺术鉴赏水平,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③社会文化价值。遗址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多元一体的重要见证,考古所发现的重要遗迹和精美文物是宁县的重要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三、保护利用
(一)进一步健全机构。成立了宁县文物保护所(加挂宁县石家及遇村遗址保护站牌子),配备文保员3名,开展日常巡查;组建了早胜镇派出所西头警务室,派驻4名公安干警负责遗址的安全保卫工作。投资40余万元,利用遇村小学闲置教室建成石家及遇村遗址考古工作站,翻新房屋6间、扩建库房1处700平方米、新建卫生间1处、硬化场地500平方米,由原来的临时工作站变成可容纳20余人工作的固定站点,用于出土文物修复、展示、资料整理和日常生活等工作。
(二)科学编制规划。从2022年起,按照让文物活起来的总体目标,多方考察,邀请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进行遗址现场勘探,拟定了《石家及遇村遗址保护规划》编制设想和工作方案;
(三)积极争取保护项目。为改善遗址考古发掘条件,保护遗址文物本体,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我局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专项资金。2024年争取国家文物专项资金203万元,实施石家及遇村遗址安防工程,已完成招标;谋划申报总投资6100万元的石家及遇村遗址展示利用项目,计划新建游客中心、文物库房与考古科研用房、室外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建设导览标识系统、室外综合管网、绿化、电力、防护围栏等附属设施,项目已报入国家发改委项目库。
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学术研究。举办高规格的研讨活动。每年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活动,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发挥石家及遇村遗址社会教育功能和使用价值,提升石家及遇村遗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编纂高水平的文献资料。系统开展石家及遇村遗址考古测绘、调查、勘探和发掘,建立遗址基础信息数据。创办宁县在文物价值挖掘、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宣传展示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期刊,并组织专家教授编纂专业书籍,制作影像资料。
二是充实考古保护力量。在现有文保员的基础上,继续增加2到4名文保员。积极汇报省文物局,进一步配优配强专业人员进行考古发掘,招聘在考古学相关领域有深厚学术背景、丰富研究经验的专家学者加入。利用 2024—2025年实施的安防工程,实现“人防、物放、技防”巡查全覆盖,有效防控文物安全风险。
三是加强遗址活化利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文物专项资金支持和项目储备申报,持续完成遗址保护、安防建设等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实施,2025年完成遗址展示利用项目的可研、环评、稳评等手续。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