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庆阳市工信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的3号提案答复

来源:庆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5-10-15 19:49:00 【字体:

高强委员:

  现将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的建议》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落实优惠政策,营造投资放心、发展舒心、收获开心的“三心”发展环境为重点,助推非公经济发展。截止2015年6月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30.97亿元,增长21%;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84107个,新增市场主体11049个。其中,私营企业总12041户,新增2012户,个体户68150户,新增865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916个,新增385个,非公市场主体注册资本达到977.95亿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数781.73亿元,新增104.66亿元,个体户注册资本总数68.98亿元,新增14.2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总数127.24亿元,新增19.42亿元;非公经济从业人员28万人,新增4.0033万多人。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27355人,新增21634人,个体户从业人员127245人,新增16837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业人员27796人,新增1562人。

  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靠实目标责任。一是健全机构明职责。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一名常委、两名副市长、人大政协分管领导,59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的非公有制经济协调体系,为全市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深入研究抓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坚持经常深入县区和非公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市推进非公经济跨越发展进行安排部署,确定非公经济年度提升刚性目标,提出要到2016年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各县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分解任务、靠实责任、积极推进。三是传导压力抓落实。市政府与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市非公办与县区非公办分别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了目标责任绩效考核体系,把非公经济发展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之中。市非公办每季度进行一次督查和通报,市工信委、市工商局等部门每季度深入县区和企业开展督查调研,召开系统企业座谈会,确保了年度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四是强化帮扶促发展。巩固扩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非公企业的成果,在以前摸底子、定计划、谋思路的基础上,2014年帮扶部门和帮扶领导加大力度,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全面了解联系帮扶的企业发展情况,认真听取困难和诉求,并结合实际,积极为企业注册登记、人员培训、银行贷款、开拓市场等方面提供帮助,围绕各自的业务职责,开展特色帮扶,有力地促进了所帮扶企业的健康发展。全市确定的848名帮扶领导干部联系帮扶近千户非公企业,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支持或帮助。帮扶部门能够把本部门工作和联系帮扶非公企业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在全市形成了领导带头抓,一级促一级的联动机制。

  (二)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市委宣传部、市工信委等部门在《陇东报》、电视台和政府网站等媒体开设政策解读、领导专访、典型报道等专题栏目,宣传讲解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印了支持非公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宣传册,向广大市民、非公业主和职能部门发放,联合省电视台经济频道筹备组织拍摄非公经济宣传片3集,通过电视加大宣传,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的创业干劲,大力营造助推非公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二是继续完善扶持政策。按照“思想上放胆、工作上放手、政策上放宽、机制上放活”的思路,全面落实省政府《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发展实施意见》和省领导小组《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非公经济发展实施意见任务分解表》(新30条)及省政协调研非公经济发展建议案,结合实际分解任务,靠实责任。市人社局、工商局、招商局、工信委、发改委等部门积极制定配套实施政策,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推动全民促进就业若干政策规定》、《关于支持个体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实施方案》、《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和小微企业创办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创业扶持、金融支持、财税支持、人才支撑、发展环境等方面出台更为具体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为非公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三是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市、县两级财政分别健全和增加了助推非公经济跨越发展专项资金预算盘子,市科技、工信、人社、农牧、商务、文广等部门将各自的专项资金均倾斜非公企业,积极助推非公经济跨越发展。2014年市级财政用于全市非公组织或企业的扶持资金达到1.66亿元,同比增长18%,净增2531.21万元。其中,扶持“一区四园”平台建设和鼓励非公企业入园进区资金1.2亿元;普通高校毕业生到非公经济组织就业补助资金1339.48万元;鼓励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和创业扶持资金1000万元;支持创办非公民俗文化企业和科技创新补助资金718万元;为促进全社会重视培育非公企业,市工信委将当年1500万元市级工业发展资金全部用于扶持非公企业。在落实税收扶持政策方面,市县(区)两级税务部门优化征税业务流程,落实非公企业享受税收优惠资金4113万元,为560户非公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款15.29万元,为486户企业减免营业税115.37万元。

  (三)加快简政放权,激活发展动力。一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简政放权的要求,市直各部门对照职能认真落实,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降门槛、除障碍。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切实消除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和壁垒,全力破除"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暗箱操作"等问题,推动非公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发展,支持非公企业在各领域公平竞争。针对非公企业的实际和特点,各成员单位落实行政审批改革措施,简化办事程序,对非公企业在公共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围绕配套加工、物流营销等支持非公企业发展辅助产业,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开展工商注册便利化改革。2014年国务院实施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全民创业的热情,特别是激发了非公企业的发展活力,吸引了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到非公经济领域,促进了全市非公经济注册资本的大幅提升。全市非公经济市场主体注册资本累计达到582.49亿元,新增238.12亿元,增长78.74%。其中,私营企业新增注册资本213.99亿元,累计达到424.76亿元;个体工商户新增注册资本13.47亿元,累计达到52.48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注册资本52.62亿元,累计达到105.25亿元。通过“个转企”实现转型升级的个体工商户共计361户,累计转型升级600户,同比增长151.05%。三是加强企业权益维护。通过建立健全投诉、查访、追责机制,进一步畅通非公企业表达诉求途径,认真解决非公企业反映的各种诉求,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大社会维权力度,维护非公企业的合法权益。

  我市非公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非公经济总量较小。我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2.2%,大约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0个和10个百分点,总量明显偏小。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市非公经济的70%集中在商业、饮食业和传统加工业,涉及能源开发产业、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企业相对较少。三是要素制约更加突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四是资源优势发挥不明显。尽管我市石油、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开发进度缓慢,转化程度不高,支撑带动作用不明显。五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民间借贷利息高、企业运行成本高的“三高”问题突出,融资担保体系还不够健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逐步予以解决。

  庆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5年7月20日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