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三届六次会议第166号提案的答复
刘新涛委员:
你在政协庆阳市第三届六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在中小学增加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提案》已收悉,感谢你长期以来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现就你的提案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校本课程、社会实践,育人效果明显。庆城县将岐黄中医药文化确定为全县中小学必修课,开发了《中小学岐黄中医药文化地方教材》,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生活起居、运动锻炼、饮食禁忌等多个方面纳入其中,集趣味性、科普性、可读性、地域特色于一体,对弘扬岐伯精神,传承岐伯医道具有重要意义,为其他县区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了借鉴。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岐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庆政发〔2016〕14号文件精神,结合你的建议,联合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在全市中小学切实做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对中医药学的感情,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扬工作。
一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规范中小学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序列,纳入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创新方式方法,注重挖掘育人点,挖深挖透,融入整合,注重育人质量和培养传承。纳入地方、校本课程督导考核,注重宣传推广,形成长效机制。
二是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县区、各学校集思广益、开动脑筋,创设多种形式,将《黄帝内经》等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经典名篇、中医药汤头歌纳入 中小学经典诵读,使学生从小了解中药中医发展史,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将中医药内容编写成中小学生易于接受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安排一定的课时和教学任务,注重考核评价,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切入点;把中医药内容进行课程转化,与语文、历史、生物、科学等课程相融合,采用人物故事、诗歌朗诵、采药种植、自我保健、科学实验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三是培养提升中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着力以活动引领学校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兴趣,扩大岐黄中医药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借助兴趣小组活动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尤其对我市种植面积较广的干草、当归、黄芪、党参、丹参、秦艽等地方传统优势品种的了解掌握,提升中小学生对家乡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中医药文化校园展示、中医药专家和学者进校园活动,联系本地有影响力的老中医、陇东学院岐伯医学院教授走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聆听中医药科普讲座。联系中医院、中药房,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参观实践,让他们亲自压制中药标本、种植中草药、制作中药拼图,体验闻香识药、望闻问切等中医学要领,提升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切实体会祖国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